樟树市人民政府(13)
时间:2019-04-16 05: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节日饮食 樟树民间盛行的节日主要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樟树人过端午节,兴吃粽子、包子、盐水蛋、茶蛋等。过中秋节,兴吃月饼、柚子,借其圆形,寓“团圆”之意。除夕夜,餐宴较平时丰盛,最少也有六盘菜,多则二十几盘,且盆数成双。餐宴中,少不了鱼,意思为“年年有鱼(余)”。大多数人都在自己家中就餐。21世纪初,有部分家庭在酒家餐馆订吃年夜饭。元宵节,少不了吃“元宵丸”。用米磨制,如乒乓球大小。内馅初为桂花糖,后来馅的材料增多,种类更丰富。此外,不少人兴过生日,点小蜡烛、吃蛋糕。年轻人有的还兴圣诞节,节日来临,便邀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吃喝一番。 酒宴 樟树人每逢家中有大事,如:结婚、生子、升学、做寿、造房、乔迁、丧葬等,都习惯设宴请客。席上设有酒和饮料,菜盘多少不等。除丧葬酒席的菜盘数为单数外,其它酒席上菜盘为双数。丧葬酒席上的菜盘忌层叠,意忌“重”、“叠”。在乡村,丧宴菜中,“大官肉”( 大块红烧肉,大:方言hài)不可少,高寿者寿终正寝,客人还兴用筷子穿“大官肉”带回家吃,意思是带“福”回家。喜宴则喜菜盘层叠。贺寿兴吃寿面,多用挂面做,越长越好,喜其“长”意。生子、升学用糕点招待客人,意“高”。结婚用枣、花生待客,讨其“枣(早)”“生”的口彩即早生贵子。 待客 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待人以礼是樟树人的传统美德。客人到,即笑脸相迎,握手问好或点头施礼,请客上座,泡茶递烟,上点心(瓜子、糖、饼等)。用餐时,煮三个鸡蛋一碗面,加敬则煮四个鸡蛋,忌吃两个鸡蛋,贵客则杀鸡款待。欢送客人时,让客人先出门,说“慢走”、“好走”、“过几日再来”等。贵客第一次来,则主人在其进门和送别时各燃放一封爆竹,并送上一份见面礼,如布匹、毛巾等实物,现多送红包。 小吃 樟树传统小吃主要有包面、茶蛋、凉粉、冻粉、米粉、油炸豆腐、霉豆腐、油糍、麻糍等。最有名的数“猴子包面”,又称“猴子清汤”,以早年摊主孙云发的绰号“猴子”而得名。“猴子包面”以皮薄而匀、馅芯讲究、佐料独特、汤色清纯、味道鲜美而闻名于远近。旧时的江西《民国时报》、武汉《长江日报》、上海《大公报》等都登文介绍过“猴子包面”。 酒 樟树乃酒乡,市民饮酒氛围浓。民间多酿白酒、糯米酒糟,黄土岗的冬酒、洋湖的老酒、观上的土烧都有名。市民饮酒,一般在饭前,饭后饮酒认为不孝。河西部分地区在农忙时,农民常在田间地头饮水酒或酒糟。客人就餐,以酒招待,主人殷勤劝酒,认为客人喝得越多,感情越深,故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说法。樟树人常以酒量大、喝酒爽直为荣。另外,民间还有用枸杞、党参、黄芪、杜仲、当归、蛇虫、虎骨等药材浸酒的习惯。浸泡的药酒,具有强身健体、治病的功效。 药膳 樟树自古就是药材集散地,汇集的药材很多,药业源远流长,药文化与饮食文化相互渗透,市民早就有以药入汤、入菜、入粥的习惯。如天麻炖童子鸡,芡实烩鸭,党参、黄芪烧鲤鱼,茯苓煮粥,莲子、枸杞氽汤。黄岗、昌傅一带特有的炒小枳壳,别有风味,可舒中理气,健胃补脾。桔皮、栀子花更是寻常百姓的菜肴。因药膳不仅味美,且能养生治病,故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疗胜似药疗”之说。新中国成立后,樟树药膳得以继承和发展,品种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樟树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发掘药膳这一久远的文化遗产,创“药都药膳”品牌,推出许多药膳新菜谱,如“葛玄炼丹”、“黄党山遇仙菇”、“仲杞鹌鹑”等。樟树不少酒家、饭店,也争相推出药膳席,招徕顾客。1991年6月,在樟树举办的国际中药节上,上席的16道具有代表性的药膳名肴,受到中外宾客的高度赞赏。樟树药膳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服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