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9)
时间:2019-04-11 2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审题立意至此全部结束,其思维过程好像侦破一件疑案。为了印证是否正确,我搜集了关于这一故事的资料。《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了自己一次乘轿经历: 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不知道这是不是命题人最初看到的材料,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选材的标准 议论文要摆事实、讲道理。很多学生读书少,又缺少生活观察和课堂积累,就特别喜欢说教。这给阅卷人带了很多痛苦,本来“居高临下”来批卷,谁知遇见许多长辈口吻、带着智者定位和领袖气派的学生,只能接受他们的“训示”了。真正聪明的学生,能讲故事绝不讲道理。他们明白,作文好比一道菜,“道理”是“盐”,材料(故事)是“肉”,见谁做菜放盐比放肉还多的?当然,要做一道好菜,必须先有丰富的“食材”。不妨假定学生有一些材料可以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至少有三。 一是恰切。 即保证所选材料与作文题目涉及的高度一致,尤其核心的思想要一致,可以自然地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我曾经创造了一个概念以说明这种情况,即“主旨同构”。命题材料有命题材料的主旨,用来摆事实的材料有它自身的主旨,有时两者一致,可以拿来直接用;有时两者不是很一致,这就要想办法把改造后者的主旨,让它向命题材料靠拢。
二是厚重。 即选择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有底蕴的材料,让阅卷人感到你受过正规教育。韩寒的话和鲁迅的话意思相近,用鲁迅的就显得更厚重;“非诚勿扰”和《诗经》都谈爱情,引用《诗经》就比相亲节目更有底蕴;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与某演员的观点类似,用前者就比后者更显学识。可见,厚重是相对的,与我们的审美趣味和临场选择有关。刻薄点说,有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固然重要,能不能“显得有文化底蕴”更为重要。阅卷人不知道你平时的状况,他只就眼前这篇文章给出分数。那些平时不读经典、缺少经典素材使用意识的同学,真的应该有意识地在文中留下“语文学习的痕迹”。我亲见许多考场作文,通篇都写“爸爸去哪儿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文体明星轶事、流行歌曲、八卦传闻,我很想对他们做个访谈,这十二年语文课你都学了些什么? 三是新鲜。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第一,材料本身新鲜,鲜为人知,读起来耳目一新。第二,在人人熟悉的材料中发掘新鲜的“点”,做到“常读常新”。第二种比第一种难得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阅读发现”能力。
阅读发现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