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4)
时间:2019-04-11 2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我想,这位同学写文章时心里一定装着一个聪明的读者:你猜到什么情节我偏偏不写。作为读者,我不但不怪他出乎我的意料,还要给他高分,因为他给了我惊喜:不仅品味出了劳动的深意,也品出了一个平凡劳动者的情怀。 行文至此,各位读者一定认为,我要总结提升“超出读者预期”的方法,以此为文章结语吧? 为超出您的预期,我选择讲一个多年前的真实故事。 一位朋友要向女友求婚,他先假装出差,两天后打电话给正在公司加班加点的女友,说他家漏水,赶快回去帮忙处理一下。当女孩着急、烦躁地打开房门时,房间里突然灯火璀璨,装点得像星空一样美丽,男女双方的好友在音乐声中列成两行,男孩在掌声中手持鲜花徐行而出…… 我在受邀之列。音乐响起时,说来惭愧,我丝毫不关心求婚的结果。一来,我知道她一定同意;二来又不是要嫁给我。我只是突然想到,如果视读者为爱人,视写作如求婚,好文章恐怕会多一些。 不仅吸引人,更要打动人 考场作文与文学创作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同题异构”。 面对相同的题目,生活阅历、认知基础很相似,考场作文中很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标题大同小异,内容相差无几,思想半斤八两,结构如出一辙。这样的作文看多了,不能不说是一种煎熬。因此,不论作文比赛还是应试,千篇一律、一览无余的文章都不讨巧,唯有反其道而行之,勇于创新,才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用两篇小学生的习作为例。一是《家中的“战斗”》,小作者用“战斗”这个激烈的词语抓住了读者,并且以此为线索来组织家中灭鼠的叙事过程。另一篇是《标点家庭》,将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标点符号的作用联系起来,写出了人物的突出性格,也让读者感到新鲜有趣。初中生也有类似的文章,例如《闷-门=心——让心走出门》,用拆字法概括文章主旨。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是在标题上下功夫。标题对文章特别重要,是文章的灵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不妨说“千字易写,一题难命”,古今大作家都十分在意文章题目,起名字无不煞费苦心。在标题上精心思考,既重要又有效,往往事半功倍。 但是,用一个词语(比如“战斗”)、一个比方(比如“标点”)、一个汉字的结构(比如“闷”)来创新,这样做就够了吗?我想还有很大的空间。这种创新更多关注“语言”和“形式”,是外在的,能够一时吸引读者,却很难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说穿了,能吸引人,却不能打动人。 这种“创新”风气由来已久,如果我们不能产生新观点、新认识,创造新风格、新概念,却又不甘于平庸,也就只能在形式上动动脑筋了。以前,很多学生把作文写成公开信、招聘广告、药方、日记、通信等文体,以求吸引读者,从本质上看,也属于形式上的创新。近年来,受流行文化影响,一些同学喜欢写梦幻、魔幻、科幻、玄幻的故事,描写上帝、天使、幽灵、怪兽、阿凡达、吸血鬼、狼人之类形象,表面看来与众不同,实则给人以“活见鬼”的感觉。这种创新,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
怎样创新既能吸引人又能打动人?我想,非把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统一起来不可。如果二者不能兼顾,我宁愿只要思想内容的新意,这是真金,不怕火炼。 北京一所高校自主招生试题:请以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句作文。大多数学生重在后半句,说人要诚实谦虚,不可强不知以为知。一位考生深入思考,提出:此句表现了治学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谦冲恬退”的国家,做到“不知为不知”易,做到“知之为知之”难。青年尤其要“知之为知之”,敢于表达,当仁不让。这篇文章得到很多阅卷人的赞赏。他并没有形式上的“花样”,但其思想本身求新求异,且能自圆其说。再如一位高中生写《出门做客》这道命题作文,写她自己做客时与在家时就餐的样子大不相同,好像得了“形象分裂症”,并对“病因”做了深入的反省。“形象分裂症”这个词语,是作者自创的,她立足生活发现了一个普遍性问题,再把它形象概括出来,这种概念建构,接近“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统一”的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