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13)
时间:2019-04-11 2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已生为实,未生为虚。虚实结合,就是既要写实,又要善于假设,善于推想,这是用材的重要方法。有些同学写作文感到材料少,字数写不够,很多是因为只会实写,不会虚写。 还举屈原为例,要说屈原崇高而伟大。实打实地说: 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君主,嫉恶如仇,与小人水火不容。当他听到秦国攻破郢都的消息,政治理想和信仰破灭,毅然决然自沉汨罗,以死殉国,多么崇高而伟大。 这样写固然正确,但过于死板,像文学史上的套话。可以虚实结合,换一种说法试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并且勤于国事,有着非常高的才干。从他留下的杰出诗篇中也可以发现,不管从文学、外交、文学哪方面看,他都可以称得上出类拔萃的人才。正如史书所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战国时代是一个“楚才晋用”,人才流动特别快的社会。人才在一个国家不被容纳,可以到另一个国家谋求发展。以屈原之才,去何国而不容?(第一处虚写) 魏晋时期,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不适合自己的本性,就选择隐居田园。对屈原来说,若他隐居田园,不也可以平安喜乐、终老一生吗?(第二处虚写) 退而求其次,很多人面对政治的高压,理想信念幻灭后随波逐流,就像鲁迅笔下的魏连殳,躬行自己反对的,做以前所鄙视、憎恶的,这不也是知识分子常有的选择吗?严嵩、和珅也曾踌躇满志,想为民做事,最后不也是被社会渐染成贪官污吏了吗?以屈原的才华,他若选择与令尹子兰、上官大夫沆瀣一气,岂不荣华富贵一生?(第三处虚写) 面对可能在别国受到重用,面对安稳的田园生活,面对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对种种退路可供选择的局面,屈原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河自尽。(总括前三处虚写) 一个人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死亡,是懦弱的表现;一个人在有无数退路时选择死亡,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坚守自己的信仰,这才是真正的崇高和伟大。
纵横:把材料放在古今中外的“坐标系”里 古典文论强调好文章纵横捭阖、气势如虹。读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原毁》、苏轼的《赤壁赋》,都能感受到语言的气势。要做到这一点,在使用材料时,就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运用联系的观点,以材料为原点,横轴是中外,纵轴是古今,放到“坐标系”里去审视,扩大写作的“时空格局”。 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则言语类材料。如果只说这是孟子的理念,就没气势,要把它放到今天来看。今天我们做到“老吾老,幼吾幼”就不错,后半部分往往谈不上,实际就是缺少“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这就拿古代的精神照亮了今天。还可以在时间轴(纵轴)上往前想。这句话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脉相承,强调了儒家人我关系上的道德规范。再推一步,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方面结合起来,不就是西方社会的道德黄金律——“待人如己”吗?中国特色的“待人如己”正表现在“立人达人”和“勿施于人”。这样一来,横轴(空间轴)上也拓展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真正处理好“纵横”关系很难,与知识储备、胸襟格局关系密切。 始末:文章收尾使用的材料之间要形成关联 始末,狭义地说,就是开头、结尾。材料应该像相声中的“包袱”彼此呼应。开头用“三人成虎”的寓言,结尾就要回顾一下。前面讲“引”和“收”两种功能,是静态而言,实际写作中引和收要有呼应。同理,一篇文章用五六个材料,这些材料之间也要过渡衔接,有始有终。不是说这段用了某个材料,证明了这段的分论点,这个材料就结束了。它应该属于全文。全文其他部分可以怎样与之呼应,以表现全文主旨,具体写作时应该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