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10)
时间:2019-04-11 2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提问题,或者填写阅读发现笔记。一篇文章,学生有时提出几百个阅读发现,但质量参差不齐。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恋爱的悲剧》里有一段吴妈和阿Q的对话: 吴妈,是赵太爷家里唯一的女仆,洗完了碗碟,也就在长凳上坐下了,而且和阿Q谈闲天: “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 “女人……吴妈……这小孤孀……”阿Q想。 “我们的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孩子了……” “女人……”阿Q想。 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 “我们的少奶奶……”吴妈还唠叨说。 “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这段文字当时引起6位学生的注意,其中2位看到吴妈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自己的发现。 赵太爷的真面目:“老爷要买一个小的”,作者借吴妈之口,写出了赵太爷男盗女娼的真面目。他后来仗着自己的权势,欺负阿Q,自己骨子里比阿Q还不是东西。 当然,这样评价有道理。客观上的确能揭示赵太爷的某些“面目”。可是和下面一种相比,就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入。 吴妈说赵太爷纳妾的作用:写吴妈提到“老爷要买一个小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吴妈之口批判赵太爷,而是吴妈说这样的话,才能够勾起阿Q对女人的一些想法,为后来阿Q失态、调戏吴妈做铺垫。 这位学生考虑到这句话本身的意思,也考虑到了语句的“位置意义”,准确阐释了这句话的“结构功能”,质量略高。但是和下面的一则相比,就显得不够敏锐和新颖了。
省略号的意蕴:吴妈和阿Q谈闲天,她一定唠唠叨叨说了很多话。可作者只给了吴妈三句‘台词’,其他唠叨的话,都用省略号代替了。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他站在阿Q的视角,用阿Q的耳朵来听吴妈的话。此时的阿Q,受了小尼姑的蛊惑,脑子里天天都是“女……”的思想,他和吴妈独处在舂米的房子里,注意力都在“女……”上。吴妈说了很多话,都没能听进去,只有这三句,句句不离‘女人’‘性’或‘传宗接代’,所以他听进去了。 本章前半部分阿Q主要的心理活动是男女之事,他这段时间持续关注的也是这个事,对吴妈其他的言语充耳不闻,显得非常合理。在这里,吴妈表现得非常正常,她只是谈天偶然涉及到男女问题。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造成了阿Q的‘爆发’。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难免误以为吴妈专说这样的话,仿佛有意勾引阿Q似的。或者,我们会觉得鲁迅为了写“恋爱的悲剧”,生硬插入这样一段对白,显得很不自然。 殊不知,鲁迅是真正的大师,用三个省略号,就写出了深陷性欲冲动的阿Q对吴妈常态语言的“过滤”,既刻画了阿Q的心理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避免了吴妈喋喋不休可能造成的叙事枝蔓,可谓言简意丰,一箭三雕。 这段文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视角新颖,观点深刻。一般情况下,读者会认为省略号省略的是说话者的话,而她看到,这里的省略不是说话人造成的,也不是为了省略而省略,关键是听话人(阿Q)下意识做了“筛选”,并从前后文和文章作法方面做了透彻的分析。 阅读发现属于阅读层面的问题,但和写作关系密切。阅读发现能力强的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忆,在读书过程中建构了一大批属于自己的“真材料”,而且“意会”了很多文章作法上的妙处,考场上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不像那些死记硬背几百则作文素材的学生,临场不能“调度”“取用”,平白花费时间精力。 材料的功能 有了材料,怎样使用,也是一门学问。在谈用材之前,有必要探讨材料在议论文中的功能。 首先是“证”。 证,即证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材料只有这种功能:证明自己的论点和分论点。这种观点有些狭隘,但也说明这种功能的重要。例如,论述“有信仰的人是伟大的,也是悲惨的”这个观点,可以用屈原为例。屈原有信仰,他也很伟大:他有才华、敢于仗义执言,有高尚人格,光说到这儿还不够,还得强调他的悲惨遭遇。观点才能令人信服。
其次是“引”。 曾有一道作文题目,以“一氧化二氢”的调查问卷为素材,讨论现代公民缺少理性意识和常识,容易为危言耸听所迷惑。有学生开篇写道: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