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6)
时间:2019-04-11 2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成熟的顺序”有两个概念,二者是偏正关系,“成熟”是限定语,“顺序”是中心词,所以要重在“顺序”二字,写清“成熟”诸要素和它们之间不可逆的次序,用“先后”或者“一、二、三”来表述。 第三,题目的特殊性是什么? 这主要是对材料作文说的。 所谓特殊性就是这个材料是在什么情境,什么领域,什么层次上讨论问题,有哪些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可以深入挖掘,使这个概念不再是空洞无边的符号,成为带有“材料色彩”具体概念。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考生看到了老计的“平凡”,于是在平凡上大做文章,但是老计的平凡和雷锋的平凡一样吗?老计的平凡和白芳礼老人的平凡一样吗?有的考生看到了老计身上的“坚守”,于是在坚守上大做文章,但是老计的坚守和奥运健儿的坚守一样吗?老计的坚守和陶渊明的坚守一样吗?有的考生看到了老计身上的“责任”,但是老计的责任和企业家的责任一样吗?老计的责任和周总理的责任一样吗?老计的特殊性是什么?这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可以说,他的平凡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但他对待平凡的生活并没有焦虑、不满、埋怨、懈怠甚至自卑,他体验到了平凡岗位的意义和价值,他在平凡单调的岗位上体验到了满足与回报。他用坚守的行动对待平凡,用庄重的态度面对平凡,用饱满的心灵体验平凡,于是他的平凡就有了诗的旋律、画的美感和生命的尊严。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但是我们对待平凡的生活却缺少应有的态度、行动和体验。都市让我们浮躁,欲望让我们焦虑,得失让我们徘徊,对比让我们失落,于是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只有躯壳奔忙。当生活的平凡走向心灵的空洞时,谁能说老计的故事对我们没有现实的启迪呢?我想这应该就是命题人的导向,也是“老计”故事的特殊性。 当然,这种命题导向是不是脱离考生的实际,有没有假大空的嫌疑,是不是明显的说教,这些问题值得探讨,姑且存而不论。我想强调的是,天下没有相同的作文题,每一个材料都有其特殊性,能准确深刻地把握这种特殊性,而不是泛泛而谈,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立意三法 “立意”是在审题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明确核心观点,确定论证的层次。“立意”最重要的是把题目中的概念聚焦到一个你能驾驭的领域,并提出一个中心思想,以此来支配全文。 立意体现了个人的见识,决定了文章的水平。基础中下的同学要在“稳”、“准”二字下功夫,先保证切合题意;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尝试创新,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写出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常用的立意方法有三,以“成熟的顺序”为例简要说明。 1、就地取材,稳扎稳打。 直接从题目中寻找最稳妥的立意角度。例如“成熟的顺序”,直接立意为题目中提示的“先做人,后做事”“一仿,二改,三创”“先读书,后实践”之类,一定不会跑题。适应人群:基础中下,思维较缓慢,见解较为平庸,但是对自身水平有正确认识的考生。所谓“弄巧不如藏拙”是也。 2、素材先行,加工改造。 对熟悉的或闪现的名言、事例加工改造,寻找立意灵感。例如写“成熟的顺序”,如果当时想到了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或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或者苏东坡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或者孔夫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者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老年听雨僧庐下……”,或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之类,可以加工改造为“成熟的顺序”。例如“知行合一”加工为“知”、“行”、“合一”;苏东坡的话改造为“变”、“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改造之后,以此为论点,援引论据,组织成文即可。适应人群:基础中上,认真听过语文课,积累了若干素材,有一定联想和加工能力的考生。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是也。
3、理论指导,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