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8)
时间:2019-04-11 2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有了问题,必须找到答案。材料中的两个故事,王院长讲故事是大故事,轿夫的故事是小故事,大故事包含了小故事。不过,大故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小故事有哲理在里面,因此,应该主要从小故事里面分析道理,再结合大故事的背景,分析王院长讲故事的动机。 小故事中,轿夫“穿新鞋挑路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怕新鞋弄脏。这是人之常情,当然是对的,合情理的。这反映了人们一种什么心理?需要深入思考。我们看见美好的事物、干净的事物,总有一种本能的冲动,就是保持它,越长久越好,这是人对于真善美的本能追求。接下来的问题是,轿夫鞋脏了为什么就不顾及新鞋了呢?因为它已经脏了嘛,本体发生变化了。这种做法对不对呢?表面看也是人之常情,但实际上涉及量变和质变关系,脏是量变,不再顾及会加重脏的程度,引起质变。因此这种做法属于破罐破摔,结果是“罐”都没了。 王院长是官员,新御史也是官员。由此不难展开联想,官员们和轿夫一样,什么是他们的“新鞋”呢?无非是道德操守、清正廉洁,这东西保持起来困难,失去很容易,最可怕的是一旦失去,很可能引发破罐破摔的心理,最后越陷越深,丧失底线,无所不为,从根本上毁掉自己。
分析到这,豁然开朗,原来王院长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是廉政,而学生很聪明,牢记在心,说终生不敢忘,是领悟之后的表态。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用不用仅仅局限于廉政?能不能把这种哲理推广到做人做事、治国安邦、经商下海等方面?明显可以,因为轿夫穿新鞋的故事是思维源头,写作文当然要源于材料,广于材料且高于材料了! 据此,可以把材料归纳为做人、做事的三种情况:上策保持“新鞋”不湿,难处在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中策是鞋脏了却不放任自流,难度在于认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爱惜羽毛;下策是鞋湿了不再顾及,坏处是丧失底线,越陷越深。到此为止,审题结束。 许多同学跑题就在“穷原竟委”这一步,不仅问了很多不相干的问题,还给出了想象力丰富的答案。其思维盲点在于没有把握住关键词、关键处,越陷越深。例如: 1、王院长为什么要坐轿?(官僚) 2、天为什么下雨?(无解) 3、路为什么不修?(无解) 4、下雨时轿夫为什么不穿旧鞋?(他愿意) 5、穿新鞋挑路走,是不是抬轿就慢了?就晃悠了?就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了?(你听谁说的?) 6、鞋脏了不挑路是不是能够健步如飞,把轿子抬得更好?(你是要研究怎么抬轿子吗?) 7、早晚鞋要脏,何必要挑路呢?(洒脱!人固有一死,为什么还活着?) 8、究竟怎样才能把轿子抬得更好?(技术问题) 9、难道不能发明一种新鞋吗?(科学问题) 5、6两问最常见,绝大多数跑题者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可是材料中并没有任何一句话提到抬轿子的效果,属于无中生有。我仔细研究过同学们的阅读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功利、肤浅、八卦的人生观,还有不能超越琐碎生活看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就不仅是作文的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了。 思维过程4——一锤定音 所谓“一锤定音”,即结合刚刚分析出来的认知,拟出明确的、能自圆其说的中心论点。篇幅所限,把一些比较恰当的中心论点列在下面,这些论点不能单摆浮搁地看,写作实践中要结合前三步的分析来阐释。 关键词——廉洁 廉洁,得之难,失之易,为官者须如履薄冰; 爱惜羽毛,抵制诱惑,不可放纵,降低做人的底线; 廉洁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祸患常积于忽微; 欲要高洁,不能妥协,当出淤泥而不染; 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关键词——惜身 破罐不能破摔; 知耻近乎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关键词——慎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 慎始者方能善终; 严于律己,高标准贯穿始终;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