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12)

有人或许会说,现在什么时代了,我们干嘛要追求吃苦,我们可以不吃苦,人类不就是为了不吃苦才努力奋斗的吗?那么吃苦的意义何在呢?

注意,这些话可能是你反对的,可能是和你的想法一样的。借他人之口说出,若赞同,就把它当支撑;不赞同,就把它当靶子——这就是“借”,生杀予夺,尽在掌握。

第五是“收”。

可以用在结尾。结尾不一定非得用拔高的议论文字,或者把前面的分论点、总论点重复一遍,这样做很幼稚。完全可以讲一个回味悠长的段子,讲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想象一个生动鲜活的场景,把原本用来当例证的材料留一两个,作为对文章的提升或归纳。

划重点,议论文中材料的功能至少有以下五种。

证:用材料证明自己观点(避免主观)。

引:通过材料来引入写作(避免直白)。

比:在材料之间建立联系(避免平铺)。

借:用他人强化自身观点(避免说教)。

收:用材料包蕴替换结语(避免繁复)。

用材六要

拈连:要紧扣考试命题和作文的中心思想

“拈连”是一种修辞方法,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例如:

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后一句就用的是“拈连”的手法。我借用这个词语,意思是提醒学生,使用材料一定要扣题:要紧扣考试命题和作文的中心思想,要时时刻刻把材料和命题中的关键词、素材扣在一起。伟人也好、名言也罢,任何一个所谓作文素材,先天都不是为某道命题而生,它们自有其原生价值。使用这些材料,就是要把它的原生价值转化为写作价值。转化得好,准确、恰当,为文章增色;转化不好,穿靴戴帽,生搬硬套,令人不忍卒读。

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

详略:处理好生动细节和概括叙述的关系

考场作文至少应该有一到两个详写的材料,有生动细节、有情感色彩、有表现手法。“详”的东西要少而精,最能打动你、最能驾驭的素材可以详写。

略写的材料相当于详写材料的附庸。可以略到什么程度?一句一则也可以。

孔子正是在不断地游学和请教的过程中成为一代宗师;司马迁正是凭借青年时遍访各地历史才写就了“史家之绝唱”;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深入考察各类地貌,著就了地理奇书;李时珍亲尝百草,完成了《本草纲目》。

这就是一句一则,很紧凑。800字的作文,最多可以用几十则材料,每句都有典故、有来历,像《滕王阁序》用典那样。略写的方法有很多,比如:“XXX不也是如此吗?……XXX不也是如此吗?……XXX不也是如此吗?……”这是兼顾了排比与反问的“略”。前面一个事例详写,下面稍微短一些,由这个短的再过渡到一句话一个事例的模式,这是循序渐进的“略”。

抑扬:中肯辩证地使用材料,避免绝对化倾向

“抑”就是批评、抵制;“扬”就是赞美、弘扬。材料要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该抑则抑,当扬则扬,这是不消说的。但实际情况是,“抑扬”在写作中的运用并不如此简单。

举例来说,你想批评一个人,怎样能让他接受你的意见?往往不是上来就“雷烟火炮”,最好先表扬、鼓励。老师面对一篇不太理想的作文,可以先肯定学生写作态度认真,字迹工整,字数也够,说明有一定的积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文章并非一无是处,然后再说文章存在的问题。同理,你想表扬一个人,为了不让他骄傲自满,也不妨先批评一下。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相信大家面对家长、老师和领导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切身体验。

处理好“抑扬关系”,一言以蔽之:可以使言语中肯。

我们说文章写得好,常用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这些词,归根结底是在赞美一种姿态——中肯。中肯就是不疾不徐,不但说清观点,还要让人接受。学生写文章有个通病,他要批判某物,那就十恶不赦;他要赞扬某物,那就尽善尽美。好像世上一切都是因为有某物的存在而变好或变坏似的。这样说话、办事、写文章,太绝对,太浮夸,令人难以接受。

中肯表达有哲学依据。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勇气”,这是很主流的优点,人没勇气怎么行?但只这么写,就很难深刻。你可以从张飞说起:勇气很多时候给人带来无谓的烦恼、失误。张飞很勇敢,误事了,李逵也一样。接下来笔锋一转:但勇气还要有,不能因噎废食。遇到困难要勇于担当,这是勇气;遇到不平要拔刀相助,这也是勇气。不过我们不要“莽撞人”的勇气,只有勇气和理智相结合,才真正有益于社会。相比第一种情况,这样写就中肯一些。

这篇万字长文,把写作文的诀窍和盘托出

虚实:善于对材料做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