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第32章 心学大师 王守仁(8)
时间:2019-04-08 16: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正德九年(1514)四月,王守仁升任南京鸿肿寺卿,五月抵达南京就职。随后 徐爱亦来到南都,同志日亲,时有黄宗明、薛侃、马明衡、陆澄等24人同聚师门, 朝夕讲论,互相砥砺。有的学子好谈仙佛或喜放言高论,逐渐显出背离师教的倾向, 以致形成一种空虚无实、故作脱落新奇之论的不良学风。王守仁针对这种情况予以 纠正,他要求学子们认真攻读先儒经典,注重“省察克治实功”,加强“事上磨炼”, 力求做到“存天理,去人欲”。 次年,御史杨典举荐王守仁改任国子监祭酒,不报。当时,王守仁的“知行合 一”之说被看作朱学的“异端”,以“立异好奇”而遭到朱学势力的猛烈攻击。鉴 于社会舆论压力太大,王守仁必须想法为自己学说找到儒学道统正传的依据。于是, 他下了一番工夫认真翻检朱熹著作,结果发现朱熹晚年似乎流露出了“心学”倾向, 认定“其晚岁固已大悟旧说之非,痛悔极艾。至以为自诳诳人之罪不可胜赎。世之 所传《集注》、《或问》之类,乃其中年未定之说,自咎以为旧本之误,思改正而 未及。而其诸《语类》之属,又其门人挟胜心以附己见,因于朱子平日之说犹有大 相缨戾者”。为此,他特意选择朱熹语录和书信文字,编成《朱子晚年定论》一书 刊行于世。王守仁这一举措本意是为了掩盖他对朱学的正面冲击,以便减少其传播 “知行合一”说的阻力,但由于他选编时断章取义和考证失实,以致歪曲了朱熹学 说的本来面目,因而激起了朱学势力更加猛烈的攻击。 正德十一年(1516),南赣(治今江西赣州市)、汀州(治今福建长河县)、 漳州(治今福建漳州市)等地农民起义异常活跃,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封建政权。 为了解除朝廷的忧患,尚书王琼特举王守仁升任都察院左金都御史,巡抚南赣、汀、 漳各处,镇压当地农民起义。次年正月,王守仁抵达赣州,首先推行“十家牌法”。 其法即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每日轮流指流一家值班, 挨门挨户按牌审查,一旦遇到面生可疑之人,立即报告官府予以追究处理。如果有 隐瞒情况不报告官府者,则以十家连坐治罪。这样做,其用心在于切断人民群众与 起义军的联系。同时,王守仁又选练民兵,加紧组织地方武装。他指令江西、福建、 广东、湖广四省兵备官,在每县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之士八九人或十余人,充 当各部属弩手、打手、执快等,主要以守城防隘为事。二月,他率兵镇压了漳州农 民起义军。五月立兵符,整顿地方军事编制,并奏设平和县,移访头巡检司。九月, 王守仁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给旗牌,得便宜行事。他四处发布抚谕贼 巢公告,采用“攻心”战术瓦解了乐昌、龙川等地起义军队伍。十月,他又率兵镇 压了横水、左溪、桶冈诸处农民起义军,随即奏设崇义县和茶寮隘上堡、铅厂、长 龙三巡检司。王守仁在横水时,曾经寄书门人杨仕德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 难。”因此,实行军事镇压的同时,他更注重社会教化,在各地兴办学校,加强封 建伦理教育,麻痹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这就是施行他所谓“以正人心为本”的主 张。 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守仁在江西开始发兵镇压三俐农民起义。当时, 他又寄书门人薛侃,再次重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观点,并勉励弟子们 “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建立“大丈夫不世之伟绩”。三月,他率 兵袭击了大帽、氵利头等地农民起义军。四月班师,告谕南赣所属各县,“兴立社 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六月,朝廷鉴于王守仁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提升他为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荫子锦衣卫,世袭万户,再进副千户。七月,为纠正朱熹《大 学章句》割裂支离之病,继刊行《朱子晚年定论》之后,又刻印《古本大学》流传 于世。八月,门人薛侃在虔州(治今江西赣州市)刻印《传习录》成书,使王守仁 学说得到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表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有 了很大发展,他已由对朱学的批判转向正式创建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 八、专主“致良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