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第32章 心学大师 王守仁(6)
时间:2019-04-08 16: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弘治十七年(1504)秋,王守仁奉命主考山东乡试,不久改授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次年,他鉴于学者溺于词章记诵,不复知有身心之学,因而首倡先立必为圣 人之志。闻者响应风从,有人愿执贽上门拜师,守仁于是开始授徒讲学。由于师友 之道废弛已久,满朝士大夫几乎都认为他是立异好名,不足以引为同道。唯有翰林 庶吉士湛若水与王守仁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自此,王守仁结束了泛滥词 章、究心朱学、出入佛老的求索历程,渐渐步入“心学”的大门。 六、龙场悟道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在仕途上遭到严重挫折,随之引起了他思想 上的巨大变化。当时,皇帝朱厚照刚刚即位不久,又加之其昏庸荒淫,不理政事, 致使阉党刘瑾专权,朝政日非。这一年冬天,南京户科给事戴铣、四川道御史薄彦 微等人愤然上疏,连章切谏,宦官头子刘瑾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戴、薄20余人入诏 狱,廷杖除名。眼看阉党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王守仁义愤填膺,忍无可忍,首先 抗疏援救戴、薄诸人。疏曰: 臣闻君仁则臣直。……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 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说之路。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国。……则非惟 无补于国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过举耳。……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 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乞有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 刘瑾见疏勃然大怒,将王守仁亦下诏狱,廷杖40,死而复苏;又指为“奸党”, 罚跪于金水桥南,令其受尽莫大侮辱。随后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立边就道,不 许停留。 正德二年(1507)夏天,王守仁奔赴谪所到达钱塘,刘瑾派人一直尾随盯梢, 企图暗中加害。他托言“投江”,才侥幸摆脱了阉党的追杀。继后“因附商船游舟 山,偶遇飓风大作”,一夜飘泊闽界,独宿野庙,幸免于虎口,僧众以为神。当时 有位异人对他说:“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应 之?”守仁觉得此言有理,于是打消了远适避祸的念头,当即题诗一首曰: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随后取道武夷,归省贬官南京的父亲。这一年十二月,他返回钱塘,途经广信、 袁州、长沙、玩州,进入贵州玉屏;然后又经过镇远、黄平、清平、福泉、新添、 尤里等地,终于在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达贵州龙场驿谪所。 龙场驿位于今贵阳市西北80里许的修文县城区,据《贵州通志·建置志》记载, 明代在这里设“驿丞一员,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专为传送公文 的差役和来往官吏小住、换马等提供方便。该驿地处万山丛棘之中,虫蛇怪兽横行, 蛊毒瘴疠弥漫,四境荒凉,人烟稀少。王守仁刚到这里,既无住房,又无粮食,只 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折薪取水,苦熬度日。有时自耕不足以糊口,还需要 采蕨充饥。其《采蕨诗》云: 采蔗西山下,扳援陟崔嵬。 诗中充分展现了王守仁沦落天涯,百感交集的痛苦心境。 王守仁身为贵家公子,一介儒生,又患了虚痨肺病,居此恶劣坏境,他深知随 时都有倒毙荒野的危险,于是“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 当即便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发誓曰:“吾惟俟命而已!”他极力排除生死杂念,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时或歌诗谈笑。超然于尘世之外。显而易见,王守 仁是在苦炼制心功夫,力图发挥“心”(主观精神)的作用来战胜险恶的环境,以 求得到自我解救。 久之,王守仁感觉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一日,“忽中 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凉,始知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 《五经臆说》”。这就是后人盛称的“龙场悟道”。王守仁顿悟之“道”,即吾心 之道,意谓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这便否定了朱 熹“求理于事物”的认识途径,肯定了“吾性自足”,而“求理于吾心”,就是 “圣人之道”。从此王守仁开始发明“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为其“知行合一”说 的创立准备了理论基础。龙场悟道,正是王守仁由否定朱程理学而飞跃到建立自己 的学术思想体系之关键、为他大步迈进明代新儒学的巍巍殿堂开辟了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