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第32章 心学大师 王守仁(10)
时间:2019-04-08 16: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王守仁在南昌讲学,内容有所更新,其时已经明确提出“良知”之说。四方学 子慕名而至者为数甚多,一些遭受贬斥的官员亦纷纷投奔阳明,拜为弟子。陈九川、 夏良胜、万潮、欧阳德、魏良弼、李遂、舒芬、裘衍、王艮等人,日侍讲席,聆听 师说。但巡按御史唐龙、督学佥事邵说,皆死守程朱旧学,与守仁多次辩难。王 守仁说:“吾真见得良知人人所同,特学者未得启悟,故甘随俗习非。今苟以是心 至,吾人为一身疑谤,拒不与言,于心忍乎?”这就表明自己与朱学和时俗公开对 垒,势不两立,在学者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崇信朱学者虽多畏避,但追随王守仁 求学者日益增多。 正德十六年(1521),王守仁50岁,已到了“知天命”之年。他在南昌讲学, 开始提出了“致良知”的重大学说命题。自从经历了朱宸濠之乱和张忠、许泰之谗, 更加相信“良知”真足以忘却患难,超脱生死。他在这种特殊的内心体验中,认识 到“良知”对于统摄身心和适应灾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进而找到了心学发展 的新途径——“致良知”。王守仁曾遗书邹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 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日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 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送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他又对门人 陈九川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还说:“某于此良 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 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王守仁强调学者必须着实用功,加强道德修 养,才能“致良知”。自从南都讲学以来,他一直教导门人以“存天理,灭人欲” 为本,有人问何谓“存天理,灭人欲”,则令其独自去探求;至于“天理”为何物, 他从未加以讲论。只是到了此时(正德十六年),他才明确指出“天理”即“良知”, “去人欲”即“致良知”。这表明王守仁心学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其思想 体系的建立已经进入了一个日臻完善的阶段。 同年三月,武宗朱厚照一命呜呼。四月,朱厚囗即位,是为明世宗。五月,王 守仁借此“新政英明”之际,召集门人雅会于庐山白鹿洞书院,共同倡明心学。其 时,他踌躇满志,以为世宗即位之后,自己一定会大有作为。果真不出所料,朝廷 于六月召王守仁入京。他即刻启程北上,行至钱塘,因辅臣互相倾轧而受阻,只任 命他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王守仁未得重用;感到大失所望,于是上疏请求 便道归省,朝廷准奏。九月,他回到了浙江余姚,“日与宗族亲友宴游,随地指示 良知”。但乡中故老以旧眼光看待王守仁,对他的学说有所怀疑。而钱德洪却深信 王守仁的“良知”之说,乃力排众议,带领两个侄子大经和应扬,以及郑寅、俞大 本等人,经王正心通贽请见。次日,夏淳、范引年、吴仁、柴凤、孙应奎、诸阳、 徐珊、管州、谷钟秀、黄文焕、周于德、杨珂等74人及门受学。后来,钱德洪便成 为王守仁的高足,与王畿齐名,被学者称为“教授师”。 十二月,明世宗录平定宸濠之功,封王守仁为新建伯。由于权臣的嫉妒和排斥, “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明史》本传)。王守仁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并未能得到公正的待遇。朝廷在名义上是给予他升赏,而实际上却对他加以罢黜。 次年,王守仁因服父丧,不召;而后来免丧,亦不召。 九、创姚江学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