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中国历代大儒》第32章 心学大师 王守仁(17)

其一,要求学生必须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是王守仁在贵州龙场讲学时 为诸生所立下的四项准则,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点。立志,是四项准则 中最重要的一项。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并贯穿了为学的全过程。 他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书朱守谐卷》)。这就高度强调了“立 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接着,王守仁提出了“勤学”一项,他说:“已立志为 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教条示龙场诸生》) 他要求学生“不以聪慧警捷为事,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同上)。王守仁提倡诸生 勤学,不仅指读书,也包括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为此,他又提出了“改过”、 “责善”两项要求。“改过”是对己而言,王守仁认为凡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 能改过”;“责善”是对人而言,即规劝别人改过,王守仁指出:“责善,朋友之 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同上)以上四项准则,其实质虽然属于封建道德修养 的范畴,但作为对学生的四点基本要求,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其二,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的治学精神。王守仁提倡学贵自得,经常教导诸生 要“自得于心”,要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他曾说:“夫君子之论学, 要立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 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答徐成之(二)盯王守仁还强调即使对于 圣人的话,也不可轻信盲从。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 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王守仁倡导的这 种不迷信权贵,敢于坚持自己创见的治学精神,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其三,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知识的积累和道 德的修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他强调学习“不可躐等”,“须从本原上用力, 渐渐盈科而进。”他常以婴儿长大成人、树木由小变大等事例为喻,教导弟子在学 习中循序渐进。他曾向诸生明确指出:“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 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到此方是精一功夫。”(《答聂文蔚(二)》)与此同时,王守仁又极力倡导因材 施教。这是与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 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王守仁曾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 也须慢慢琢磨起来”。(《传习录下》)这是主张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因势利 导,不可超越其接受能力而施教。王守仁还指出:教学要注意学者的症结所在,不 可不问青红皂白,乱授一气。就象良医治病,初无一定方剂,只是各随病人症候的 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法,既要“随病用药,”又要 “因药发病”(《与刘元道》)。这也是强调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反对用 一个模型去束缚学生。

其四,坚持实事磨炼与身体力行,不死守书本教条。王守仁在年轻时候就曾亲 自去做格竹子的实验,而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 活动。这种实践经历使他不把为学仅仅看作书本上的事,而强调实事磨炼与身体力 行,这正是他根据“知行合一”原则教人在实践中锻炼思想与意志,培养优良品质 与行为习惯的治学方法。王守仁曾告诫学者们说:“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 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 则只作一场空话说,虽听之一何用?”又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 谁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传习录下》)可 见,他主张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 为学。王守仁经常教导学生通过事上磨炼与身体力行,使自己的学业精进,道德品 质得以发展和完善。他也常常现身说法,告诉弟子们说:“知行合一”、“良知” 等学说,都是他从“百死千难”中实践得来的,人不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无以提 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建立自我的主体性,无以养得“此心中和”。王守仁的这些教 育论观点,虽然是以经验主义出发的,但也应当视为他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活动的 正确总结,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