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第32章 心学大师 王守仁(7)
时间:2019-04-08 16: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经过龙场悟道这次思想飞跃,王守仁消沉苦闷的心境一下豁然开朗,由此焕发 了主观精神。他鉴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落后,便教之范土架木以居。随后,居民们 特意为王守仁建造了龙冈书院,他便在此授徒讲学,常常与诸生秉烛讲习,乃至通 宵达旦,乐此不疲。其《诸生夜坐》诗云:“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 兴,千载相与谋。”王守仁教育学生特别注重培养其独立人格,曾亲手制订教条以 训示龙冈诸生,要求他们立志、勤学、责善、改过,关键就是要学会“做人”。诸 生多为中土追随守仁求学之士,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给守仁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他以“心与理合而为一”和“求理于心”的新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大胆否定程朱道 学的一些学术成见,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否定程朱道学的死板说教,深受四方 学子所欢迎。 正德四年(1509),王守仁38岁,在讲学中正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命 题,成功地迈出了独创心学思想体系的第一步。由于他声名闻于远近,贵州提学副 使席书前来拜访,请求赐教以辨朱(熹)陆(九渊)异同。王守仁“不语朱陆之学, 而告知以其所一悟”,席书一时还疑惑不解,只好暂且离去。第二天又来请教,守 仁“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使席书渐渐有所领会。如此往复数次,席书方才 恍然大悟,十分感慨地说:“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辨 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这年十一月,席书聘请王守仁主讲于贵阳书院(文明书 院),自己亲率州县诸生以师礼事之。席书常常到书院与守仁论学,两人设问答疑, 多至深夜;从而结下了没齿不忘的友谊。王守仁在贵阳书院首次公开讲论“知行合 一”之说,对四方学者影响很大,贵州之士也由此始知有心性之学。 七、倡“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初,王守仁离开贵州,结束了三年居夷处困,百难备尝的痛 苦生活。三月升任庐陵县知县,“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八月,刘 瑾伏诛,王守仁被提升为京官。十一月,他入京晋见皇帝,馆于大兴隆寺,与黄绾 结识为友,又和湛若水终日共学。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其时, 王守仁与黄绾、应良谈论道德修养实践功夫,初步揭示“良知”宗旨以说明“知行 合一”的本体。 正德六年(1511)正月,王守仁调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曾与王舆庵讨论朱 学与陆学之异同。王舆庵和徐成之二人对朱陆之学争论不决,王守仁以书解之曰: “……今晦庵之学,天下之人,童而习之,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于论辩者。而独 惟象山之学,则以其尝与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篱之……故仆尝欲冒天下之讥,以为 象山一暴其说,虽以得罪无恨。晦庵之学既已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 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使晦庵有知,将亦不能一日安享子庙庑之间矣。” 在王守仁看来,朱熹和陆九渊,虽然其学说各有不同,但都不失为圣人之徒。因此, 他决心为陆九渊辩诬,以发扬陆学为职志。二月,王守仁担任会试同考官。僚友方 献夫时为吏部郎中,其官位高出守仁之上,当他一旦听到王守仁论学,深有感悟, 随即执蛰于门下,虚心拜师求学。 同年十月,王守仁又升任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其时湛若水亦调任安南。守仁忧 虑圣学难明,又深感缺少师友之苦。他在赠别湛若水的书信中说:“予之资与甘泉 (湛若水)多矣。甘泉之学,务求自得者也……吾与甘泉有意之所在,不言而会, 论之所及,不约而同,期于斯道,毙而后已者,今日之别,吾容无言?夫惟圣人之 学,难明而易惑,习俗之降愈下而抑不可回、任重道远,虽已无俟于言,顾复于吾 心,若有不容已也。”他仍以倡明圣学为己任,虽经岁月消磨而其志弥坚。 正德七年(1512)三月,王守仁升为考功清吏司郎中。这“年,有穆孔晖,顾 应祥、黄绾、应良、徐爱等20位学者及门受业。十二月,又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便道归省。当时徐爱亦升任南京工部员外郎,与守仁同舟归越省亲。途中,守仁为 徐爱讲授《大学》宗旨,其讲授内容由徐爱记录整理为《传习录》首卷。其中强调 “格物是诚意功夫,明善是修身功夫,穷理是尽性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功夫,博 文是约礼功夫,惟精是唯一功夫”等等,与朱熹的学说大相径庭。徐爱开初感到 “骇愕不定”,“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崇信守仁之学为“孔门嫡传”, 而视程朱之学为“傍蹊小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