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11)
时间:2019-03-26 12:44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3]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意思是说,做文章时用到本应避讳的字可以不避讳;在宗庙里祭祀时,祭祀者(指小辈)可以称被祭者的名字而不必避讳;在君主面前不应避自己父祖的名讳。 [4]期:一定要。颠沛:倾跌,脚步忙乱不稳。此处用来形容闻先人名讳后立即趋避的狼狈相。 [5]臧严:字彦威。梁朝文士。幼有孝性,孤贫勤学,行止书卷不离手。 [6]经牧:经略治理。也就是任刺史。 [7]民庶:民众。 [8]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臧逢世因父名为"严",因此见到写有"严寒"二字的书信就对着流泪。 [9]物情:即人情。 【译文】 《礼记》上说:"看见与过世父母相似的容貌,听到与过世父母相同的名字,都会心跳不安。"这主要是因为有所感触,而引发了内心的哀痛。如果在气氛和谐的地方发生这类事,可以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遇到实在无法回避的,也应该忍一忍。就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有酷似过世父母的,难道你能因此而一辈子伤心断肠,同他们绝交吗?《礼记》上还说过:"写文章时不用避讳,在宗庙祭祀不用避讳,在国君面前不避私讳。"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在听到先人的名字时,应该先斟酌一下自己应当采取的态度,不一定非得立马窘迫趋避不可。梁朝的谢举,他很有声誉,但听到别人称先父母的名字就要哭,引得世人对他讥笑。还有一位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其人特别爱好学习,修养品行,不失书宦人家的门风。梁元帝任江州刺史时,派他到建昌督促公事,当地黎民百姓纷纷写信来函,信函集中到官署,堆得案桌满满的。这位臧逢世在处理公务时,凡见信函中出现"严寒"一类字样,必然对之掉泪,不再察看回复,所以经常耽误公事。人们对此既不满又感到诧异,他最终因不会办事被召回。以上所举都是些避讳不当的例子。 【原文】 近在扬都[1],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沈与其书,名而不姓[2],此非人情也。 【注释】 [1]扬都:东晋、南朝的京城建康,旧名建邺,即今江苏南京市。因系扬州治所,所以称"扬都"。 [2]名而不姓:署上名而不写姓。因为其人姓沈,"沈"与"审"同音,写上"沈"字就犯了对方的讳。 【译文】 最近在扬都,有位读书人忌讳"审"字,他与一位姓沈的士人交情很深厚,姓沈的给他写信,落名时只写名而不写姓,这就不近人情了。 【原文】 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1]以代换之:桓公[2]名白,博[3]有五皓之称;厉王[4]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5]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6]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 【注释】 [1]同训: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训,指词义解释。 [2]桓公:即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即位后,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尊王攘夷",借以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3]博:博戏,旧时一种棋局。 [4]厉王:即淮南王刘长(前198—前174年)。汉高祖少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文帝即位后,骄横不法,因阴谋叛乱被拘,贬谪于途中不食而死。 [5]梁武:即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在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此前曾任齐朝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信奉佛教。长于文学,精乐律,善书法。 [6]乖:违背。 【译文】 现在凡是要避讳的字,都得用它的同义词来替换:齐桓公名叫小白,所以五白这种博戏就有了"五皓"这个称呼;淮南厉王名长,所以"人性各有长短"就说成"人性各有修短"。但还没有听说过把布帛叫做布皓,把肾肠叫做肾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因此他的子孙都把练称作绢,然而把销炼物称为销绢物,恐怕就有悖于这个词的含义了。还有那忌讳云字的人,把纷纭称作纷烟;忌讳桐字的人,把梧桐树叫做白铁树,就像在开玩笑了。 【原文】 今人避讳,更急于古。凡名子者,当为孙地[1]。吾亲识[2]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3],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僇赖焉。 【注释】 [1]凡名子者,当为孙地:为儿子取名字时,要为孙子辈着想。意思是不要让孙子为父亲名讳为难。 [2]亲识:即亲友。六朝人习惯用语。 [3]交疏:指相交疏远的人。造次:仓卒,急遽。 【译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