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管子》管仲瑜不掩瑕的两大缺憾(8)

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第一个实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齐国,在桓公当政的四十多年里,管仲固然是一个为桓公工作的打工仔身份,但却是当之无愧的掌权元首,一切内政外政无不出自他的手中。再加上桓公对他不仅全权委托,而且礼敬有加,他们是分为君臣,但也情同父子——从合作之初,桓公就专任夷吾,尊其号曰“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并规定:“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这样的知遇之恩,这样的信任之情,管仲有理由自居局外,坐视桓公连出昏招而独善其身吗?

第二,管仲事实上也并没有“独善其身”。在生活作风上,桓公耍阔,管仲也跟着享乐,“三归”、“树塞门”、“反坫”等就是明证;在人事问题上,桓公离不开三竖,管仲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只要限制着他们不犯原则性错误也就行了;在立嗣问题上,桓公说立谁就立谁,担心出乱子就找外人帮忙;在人才培养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把钟撞好,以后的事就让后人操心吧……

对于这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后世曾有过一个勉强的辩解——分谤,意思是光让领导做坏事担坏名太不够意思,应该本着有难同当的义气一起做坏事担坏名,这样领导就不至于势单力孤而难以把坏事进行到底了。

发明这个词的人绝对是个厚黑大师,把同流合污、为虎作伥这些拿不出手的事情居然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拳拳爱君之心。但可惜这些掩饰之词就如同国家公布的GDP之类一样,很难骗得了人,大家总能一眼洞悉其本质,并为其起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称谓——逢君之恶。

顾名思义,这个词很容易理解:明知道领导的作法不对,但为了邀宠,反而要逢迎这种恶行。这类人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很常见,和珅同志就是其中家喻户晓的明星级人物。

把管仲与和珅联系在一起确实过分了——虽然和珅的名气未必在管仲之下。他们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管仲的才能和功绩都是真材实料,而且在执政方面公正严明。但有一点他们似乎是相同的:依靠逢迎君主来邀宠固宠。

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一般来说,依靠逢迎往上爬的人大都除了厚黑别无长物,只好充分利用这唯一的有效资源,而管仲可绝不属于这种情况。

不错,管仲之所以得到信赖而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他的才能;之所以恩宠无比、名利双收,是因为他的成就。换句话说,管仲是靠干实事起家的,而不是靠耍嘴皮、脸皮往上混的。

所以,他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下,仍然逢迎,准确地说是默许桓公的不良作风,并不单纯是为了讨好上峰,而是为了维系一个约定,一个他们在最初见面时达成的心照不宣的约定。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