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管子》管仲瑜不掩瑕的两大缺憾(5)

一般来说,伟人大都会给后人留下一个接班难题,让人困扰万分,并为之扼腕叹息。原因很简单,虽然说千里马常有,但像管仲、乐毅、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也绝对称得上是不世出的人精了。因此,想要接着伟人的班作一个继往开来地领路人,绝不像唱起来那么简单。从这个角度说,管仲身后没有留下合适的接班人选似乎也不足厚非。

虽然如此,尽可能地培养理想的接班人,或者建立一个稳妥的班子,也是首脑人物离职前所必须要尽到的责任。典型的例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萧规曹随”——虽然萧何没有发现才能可与其匹敌的人选,但他知道曹参能够把他已然建立完善的政策忠实地执行下去,对于一个堪称完美的局面来说,这就足够了。

另外,交接权力也具有转移矛盾以求解决的作用——把前任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任务转移给后任来做,以免因自己的局限性而造成的隐患逐渐积累成尾大不掉的痼疾。例如,与管仲基本同时期的楚国名相子文,自认为治国之才有余,而开拓魄力不足,于是让位给名将成得臣,虽然后来成得臣有城濮之战的失利,但也确实为楚国的武力争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比如唐睿宗李旦,在其当政期间,他唯一幸存的同胞妹妹、并且参与了平定韦皇后之乱的太平公主,依仗着皇兄看重骨肉亲情,一再挑拨离间,向太子李隆基拍黑砖。还好头脑清醒的李旦自知没有魄力对妹妹下手,于是提前让位,最终由李隆基收拾了这个野心勃勃的姑姑,兑现了“除了太平方太平”的谶语。

还有乾隆与和珅的例子更是家喻户晓——乾隆帝明知和珅很不像话,但念及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逢迎拍马,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一改大兴文字狱的杀气腾腾,显示出了海一般的宽容,把和珅一下子留到了嘉庆朝。按照“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乾隆这也算是为儿子留了一笔丰厚的“动产”。

管仲的情况与上述例子都有些类似:一方面,他用心经营数十年的兴旺事业需要合适的接班人来继承,即使很难发扬光大,但至少也应该能够守成;另一方面,他对三竖的危害早就洞若观火,出于对国家负责、对桓公负责,哪怕是对自己的心血负责的考虑,他都应该选一个更有魄力的接班人去完成自己没有决心做到的“清洗运动”。

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在著名的“管夷吾病榻论相”中,我们不得不欣赏他对三竖一针见血的揭露,不得不钦佩他预言隰朋短寿的先知,不得不扼腕于他“惜乎哉,宁戚也”的哀叹。算无遗策的管老先生似乎给人们留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后继无人,没人可用!

这样的结论把大家重新带到了“人才难得”的老生常谈中。

人才的作用不需多说,得人者得天下绝非大言欺人,古今中外的史实早就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现实中,几乎人人都能感觉到,相比于人才,更难得、更稀缺的应该是伯乐。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是孔子对人才普遍性的认定。“鲍叔贤于管仲”,这是孔子对管仲个案的评价。

《孔子家语》所载:有一次弟子问起当代人物,想请老师品评一下,孔老师很干脆地点出:“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弟子迷惑了,按照正常的功绩考核标准,鲍叔牙与子皮又怎么能和辅佐齐国称霸的管仲、辅弼郑国中兴的子产相提并论呢?他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得到的答案是:“鲍叔牙推荐了管仲,子皮培养了子产,但没听说管仲、子产又推荐、培养了哪些人。”——弟子明白了:伯乐的重要性更胜于千里马。老外对这一点理解得更透彻:选拔人才的机制比人才本身更重要。

那个时候的人才机制很不完善,主要是靠继承和推荐两种途径,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出才率更高得多。

由于管仲没有推荐什么大才,所以在死后留下了后继无人的困境,但在他上任之初,情况却远远不是这样。

《史记》中记载:“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鲍叔就是鲍叔牙,他在与管仲贫贱之交时就对其赞赏不已、关照有加;而后在成为齐桓公的师傅之时,他又劳心费力帮助桓公登上国君宝座;更可贵的是,他在实至名归地成为桓公开国第一元勋的情况下,大公无私地将唾手可得的丞相之位让与能力更强的管仲,自己甘居副手。所以,鲍叔牙的伯乐风格一直被世人所倾慕和传唱,就连管仲本人也涕泪纵横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除了鲍叔牙之外,其他的隰朋、高傒等又是何等样人呢?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