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管仲瑜不掩瑕的两大缺憾(7)
时间:2019-03-29 1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有理由认为,政治天才管仲不可能预见不到后继无人的灾难性后果,没有培养接班人客观上放纵了三竖,给了他们上蹿下跳的绝好空间。当然,管仲不可能是有意地放纵他们,以他个人的感情出发,也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 然而,他还是放纵了。但从他的内心来说,他放纵的并不是三竖,而是这三只苍蝇后面的老虎——桓公。 说起对桓公的纵容,尚远不止这一点,可以说是除了大政之外的方方面面,管仲都本着“和为贵”的精神容忍甚至默许着。这也为他招来了另一个更为严厉的批评——不知礼。 五、不知礼造成的逢君之恶对管仲“不知礼”的批评仍然来自孔子,具体的话是这样说的——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作为齐桓盛世的缔造者,管仲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神坛,在国内外都被奉为无所不能的偶像,于是,他所获得的封赏和礼遇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早就超过了“位极人臣”的程度——象征富贵的财产封邑之多不在话下,重要的是,其所获得的象征身份地位的“政治待遇”也早已与桓公平起平坐。对此,《史记》也记载道:“管仲富拟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什么是“三归”?从古至今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有三种解释:一是说“归”就是住所,而“三”则是多的概称,意思是管仲拥有多处私人府邸;二是说“归”就是妻室,意思是管仲除了“家中红旗不倒”之外,还有外边的“彩旗飘飘”,这显然大大超出了普通“齐人之福”的待遇;三是说“归”是指“市赋”,“三”则是概指某个税率,意思是管仲也享有一定的税收权利。 “树塞门”,是指宫殿的照壁;“反坫”(坫音甸),则是一种安放酒盅的特制设备,是供国君之间会晤饮宴的专用器具。这些在齐国都是只有桓公才有资格拥有和使用的东西,管仲也本着毫不见外的主人翁精神享用了。 表面上看,这一切似乎更加体现了齐桓公任用人才和奖励功劳的大度——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在实际中,这一切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礼节,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在专制环境下,大多礼节往往会走向极端形式,成为显示特权地位和等级专制的象征。但抛开这种异化现象,礼节作为一种协调机制,也的确是客观存在而且不可或缺的。古代各种典籍对“礼”的评述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身为实际治国者的管仲,在《管子》的开篇之首就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他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而且,结合他对待诸侯的外交礼节,以及礼敬周天子而不受上卿的礼让行为,说明他也很知道怎么去做。然而,在私生活中,他却毫不顾忌礼的规范,公然“越礼而行”。 有句古话叫做“上行下效”,通俗地说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从至国家元首之于官员、老百姓,到父母、老师之于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遵循着这一“效仿规律”——上边淳朴,下边就廉洁;上边奢侈,下边跟着就铺张;上边守法,下边就不敢违纪,上边腐败,下边就跟着厚黑……所以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 虽然管仲在政策上做得非常到位,但在他执政期间,齐国朝野上下存在的许多隐患都与他的身教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朝廷内部,品格低下兼野心勃勃的三竖始终占据高位,参与朝政,历经几十年不倒;在权力继承问题上,齐桓公被五个儿子缠得一塌糊涂,最终也没理顺关系;在齐国民风民俗方面,老百姓奢侈成风、铺张浪费、崇尚功利…… 对于这些,管仲几乎采取了一种不管不问的态度,任凭事态的恶性发展,最终导致死后留下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烂摊子,三竖把持朝政、五公子争位作乱、齐桓公死于混乱之中,无人收尸,以至尸体腐败、蛆虫满地……而显赫数十年的齐国霸业也就此戛然而止。 有人认为,一国之君毕竟是齐桓公,而亲近小人、铺张奢侈、家庭管理不善也都是桓公本人的过错,管仲充其量也不过是没有制止罢了。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但却忽视了重要的两点。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八成白领加班成常态 焦虑主因缺钱
- 下一篇:加码京津冀战略联动 苏宁正在下一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