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管仲瑜不掩瑕的两大缺憾(6)
时间:2019-03-29 10: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高傒字敬仲,齐桓公在即位之前,其父齐襄公因为残暴、淫乱而激起了兵变,被乱军所杀,拥立了公孙无知,朝政大乱。这时身为“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信服”的高傒,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主持平定了乱党,铲除了公孙无知,于是桓公才得以即位。 而隰朋等人,《列国志》记载得更为清楚——管仲在受任丞相之际,曾向桓公品评齐国“五杰”:“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草菜,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越,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 这“五杰”之长囊括了外交礼仪、农业经济、军事战争、司法诉讼和诤言进谏等重要政事,堪称国之支柱。 除了高傒的高家之外,齐国还有一门与之相当的“世臣”国氏,国、高两家是齐国建国以来的世代重臣、国之肱骨,数百年来多次力挽狂澜,挽救齐国宗室于危难之中,所以一向居于齐国的政治核心之中,素称“二子”。 国、高“二子”以及“五杰”,再加上鲍叔牙以及后来被桓公破格提拔的宁戚(一个德才兼备的大才,被任命为管仲的副手),这些人构成了管仲相齐初期的智囊团,正是因为这九人的辅助,管仲才得以如鱼得水地施展才华,辅佐桓公开创了千古盛世。 可惜“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以管仲为首的齐国人才网先后凋零——高傒寿终归西,隰朋、宁戚中年不寿,宾须无、东郭牙等也逐渐老去,于是在齐桓神话后期,当管仲油尽灯枯之际,强极一时的齐国竟然终于到了后继无人的惨境。当管仲在“惜乎哉,宁戚也”的唏嘘感叹之中撒手而逝之后,留下了无人照管的一个盛世空壳,终于导致了奸人的乘虚而入。 一个盛世随着人才的凋零而走向没落,这个场景很常见,几乎历代政权末期都是如此,简直成为一个规律性的法则。绝大多数的原因都是一个:氏族政治的形成和巩固,导致了特权阶层门户森严,“外人”几乎无缝可入。 这一点确实很难避免,想当初,老大十几个人、七八杆抢,要不是靠着兄弟们提着脑袋玩命打码头,哪可能有后来的光辉岁月。所以,按照最朴实的“谁付出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功勋之臣获得相应的地位权利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随着元勋们的权势世代相传,原本就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就变得更加密切交织,他们不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相互扶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君主的权力基础。当这一局面出现时,决定国家大政的往往就不再是君主本人,而变成了贵族集团。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来解释,就是君主政体变成了贵族政体。 随着贵族政体或曰氏族政治的发展壮大,他们逐渐垄断各种权力和利益渠道,上至中央内阁,下至机关大院扫地看门的,层层与利益相关的岗位无不被大小特权人物所占据。在这种形势下,“新陈代谢”、“有能者居上位”等人事机制只能成为空虚的口号而已。 于是,一方面是当权阶层的人才补充不断匮乏,另一方面是不堪困窘的士子四处碰壁,唯恐天下不乱。就这样,只要等到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早就不堪重负的政权骆驼就会轰然倒下。 然而,桓公时代的齐国并非这种情况。一方面当时的氏族政治并没有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拉动了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齐国后继无人的原因不是政治现实的无奈,只能是执政者的失职。 孔子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诚然也。我们经常惊叹,刘邦的沛县班子、朱元璋的凤阳班子、洪秀全的金田班子、毛泽东的井冈山班子……,小小一个县,居然就提供了足以打天下并安天下几十年的文武俊才,其质量和数量令人咂舌。其实,稍作总结就能发现,并不是天意安排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降生那么多人才以供某个“圣天子扫荡云尔”,而是人才所在多有,只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人去理会和发掘罢了。 不可否认的是,选拔治国贤才本质上绝对是属于君主的领导责任,而桓公在这一点上做得也算到位——他先是重用鲍叔牙,然后在其建议下全权委托治国权给管仲,在管仲弥留之际也没忘咨询接班人的大事。不幸的是,在鲍叔牙时代,他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教育并帮助桓公登基,并推荐了能力更强的管仲;在管仲时代,这个实力超强的猛人轻松包揽了一切大政事务,毫不费力地超额完成任务;可在管仲后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八成白领加班成常态 焦虑主因缺钱
- 下一篇:加码京津冀战略联动 苏宁正在下一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