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青年访谈录·2012·5·4(3)
时间:2019-03-02 04: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应该特别的提几点。一是自认为是一个在精神和哲学层面非常富足的人。不需要任何的宗教与心灵鸡汤。只需要理性、自我分析能力及充实的精神后盾。 二是知道自己应当追求什么,从不会感到空虚,并且相信人生不会遇到这样的境地。 三是知道幸福是一种奢侈。它有你所能决定和影响的部分,也有完全超出你掌控的部分。第二天就可能消失。所以珍惜现在吧。 四是我知道有许多不幸福的人——出于之前所说的种种原因。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至少在精神层面,使他们更加坚定与愉快起来。 凤凰网:你的偶像是谁?偶像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任意:没有偶像。 最早在小学的时候,还把歌星当偶像。最浅层次的那种。在人成长之际,还可能遇到别的偶像,譬如工作上的、精神上的,活着和死去的。 但我长大之后,总是会带着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去了解那些被打造成偶像的人;发现许多特质和个性都是被夸大甚至不实的,许多背景信息不为公众所知。 在当下信息化、数字化、媒体与信息全面离散化的时代,再打造一个偶像也是越来越困难的事情。我自己认为这是个好事。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不需要打造偶像。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崇拜偶像的另一种极端,那就是“犬儒主义”——不相信任何的“正面人物”。我们要做的,就是还原真实的人,有选择的向他或她学习,而绝不应有任何不理性和盲目的行为。 凤凰网:你想成为别人的偶像么? 任意:如前所述,本来就是不喜欢崇拜偶像这种行为的,当然更不希望自己以任何形式成为某的人的偶像。 但希望自己如果有任何正面的地方——包括言说与行为——能够对别人有些有益的影响。 凤凰网:你觉得自己是公知么?你怎样看“公知”一词? 任意:公共知识分子,在我看来应是受过严格学院训练并积极担当、参与公共问题评论的人。他们应是在学术、研究机构工作的独立学者、学人。 虽然并非绝对,但知识素养与训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公共”作为一种特性和功能,只是对“知识分子”这一身分的修饰。现在国内很多所谓“公知”在西方就是一般的评论员和观察者,姑且不要说公共性与道德担当问题,他们与知识分子的差距就已经太远,所以根本不能算作“公知”。 现在,公知这个词的名声很臭,成了骂人话,和前些年“经济学家”一样。那么是否要给“公知”正名?我认为没必要。不用这个词可用别的词。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却是客观长期存在的。 知识分子应该专注、独立。不用理会这些名衔。该发表意见,你就本着良心发表意见就可以了。这就是履行公民职责,为社会尽应有之力。 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社会问题的观察者和评论者。以微博为平台——和所有的公民一样。 凤凰网: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任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以来就是这个。十多年前,看到这句话是满腔热血。但随着年纪增长,对陈述这种激烈、热情的理想主义,反而有点感到不好意思了。 对比发达国家,中国青年还是比较关心世界事 凤凰网:你觉得5.4青年节这天对你而言特别么?以前是怎样度过的? 任意:每到这一天,都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一场爱国自救运动,一场推动民主与科学的运动,在中国开始了。 五四运动启蒙和影响了无数人。包括我爷爷一代青年学生,深怀巨大的爱国热情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他们也是民主与科学的追求者,最后毅然选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共产党,参加抗战,参加解放战争,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开放。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也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毕生理想。到今天,五四运动距离我们已经近一个世纪。 这是一个动荡、波折的世纪。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五四开启的推动民主、科学运动,完成了多少?还有多少需要努力的?——我个人相信这仍然是一项需要数代人持久努力的事业。 凤凰网:你心目中完美的青年形象是怎样的?你觉得现在中国青年的形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任意:如果是“完美”的形象:具有批判思维、自省、理性、独立、正直善良、渴望求知、有道德追求与自律,有家庭与社会责任感。 最大的特点:能接触到的主要是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所以首先声明我这个不概括所有人,只是我身边的不少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