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校园文学花车巡游⑦: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远岫文学社(7)
时间:2019-03-02 03: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吴逸扬在构思时,想到用我课堂上讲的 “蒙太奇手法”来写一篇反应自己上初中后成长变化的文章,但又不大清楚具体该如何行文。经过一番探讨,他决定从“现在的我”的视角来审视三个反映“以前的我”在学习生活中奋斗的典型场景,最后再在结尾解开悬念,揭示主题。这样既省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又可以把表达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三个相对独立的片段上,使文章脉络清晰、节奏轻快、主题明确。 ——点评教师:周岚琼 冷眼看追星 晏劭廷(指导老师 王敏) 印有明星的海报、笔袋、抱枕、相片,这些东西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身边同学谈论的话题,几乎也都三句不离自己喜欢的偶像——几乎所有同学都在追:吴亦凡退团那天多少女生因此哭了;柯震东吸毒那天“说说”里又遭到了怎样的狂轰滥炸;更不用说手机里装满的歌曲、书包上挂满的吊坠和手环贴纸。 我们所追的,到底是怎样的“星”呢?是她们契合的和音令你沉醉,还是他们精湛的演技惹你钟意?是她的天籁之声?还是他的劲酷热舞?不论如何,出众的明星总是夜空里最亮的一颗,她们独树一帜他们鹤立鸡群,明亮的他们总有一大批追随者,而对于这群逐星者,却是好亦是追坏亦是追,都追得茫然。 想要“追星”,就得“登天”。登天谈何容易,在这攀向苍穹的路上,许多人耗费了钱财,时间;许多人牺牲了学业和前途;但还有些人,因为追星做出了些不可思议的事:疯狂追星的人为偶像自杀,为追星倾家荡产;因为追不同的明星而大打出手,甚至为了自己的偶像去结束别人的生命……追星族越来越偏激,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加入了追星族的行列,为了追星而迷失自己、伤害他人。 喜欢“小鲜肉”没有错,喜欢“大长腿”也没有错。但无需痴迷,更不应该神魂颠倒。有些明星,他们有着独特的内涵,有着不可复制的才华,他们就像一件艺术品,经过时间的淘洗之后依然熠熠生辉。但大部分明星,只不过是屏幕上人为的虚拟角色,不过是被唱片公司包装得光鲜亮丽的商品,台上光芒四射,台下却截然相反,这样的“明星”,只是一件工艺品。艺术品值得崇拜,工艺品却不值得崇拜。 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同学迷上的,恰恰是后者,而且还是疯狂地痴迷。在这些为“工艺品”着迷的人眼里,一切关于偶像的东西都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照片是与偶像沟通的窗户;演唱会是与偶像度蜜月的最好机会;而歌曲则是偶像对自己的声声低语……这种像着魔一般的追星不仅迷失了自我,还耗费了钱财、时间。其实这样狂热地追的明星是无意义的,但不巧许多同学都在干这无意义的事呢!不得不说,我们,真是迷茫的一代。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说说怎样追星吧。在笔者身边有这样一位同学,她每天都要给“包子”写封500字左右的信,在外面学服装设计和跳舞,甚至为了未来能见到他而参加了选秀节目,三年以来风雨无阻。——她因为追星获得了许多技能,因为追星认识了许多值得结交的朋友……虽然在笔者眼里她追的明星是虚伪的,但她得到的一切,却是真实的。反观某些同学,盲目地迷上一个个外表光鲜亮丽的明星,却只懂得垒起一堆照片和CD。这换来了什么呢?仅仅是在烧钱和烧时间罢了,烧完的灰恐怕连自己也不好意思说成是“成就”吧,毕竟白日梦和梦想还是有区别的。既然疯狂地迷上了你的偶像,起码应该拿出点努力让自己也变得像他一样优秀;既然将明星倾注到了青春里,就应该让你的生命因为有了他而大放异彩,难道不是吗? 其实追星定义很广。在上个世纪60、70、甚至80年代的许多人眼中,领袖和伟人、作家和劳模才是明星。但现在,在不少同学眼里,我们口中的“星”似乎已经缩小为混迹娱乐圈的歌星、影星们了。作为一种爱好亦或者说习惯,“追星”已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不容忽视。本期我们做的关于追星的话题,无意从众随俗,也并不阳春白雪,我们希望展示一种现状,发出一种声音,引起几许思考。当然,如果同学们早已认识到“追星未必不可少,理性面对更重要”,那就皆大欢喜了。 (本文作者为2017德国红点奖获得者晏邵廷,该文发表于《远岫》第二期。) △ 晏邵廷 简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