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校园文学花车巡游⑦: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远岫文学社(2)
时间:2019-03-02 03: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一直认为,“有诗心”是一种高境界,用敏感的触角感知这个世界的种种,世界会在他们面前呈现出更鲜艳、也更浓烈的模样。这首诗歌就是如此。小作者把自己的阅读感悟施以想象、配以画面、涂上色彩,成为了一首充满想象力的小诗。 ——点评教师:谭妙蓉 采桑子 初二 贺子懿(指导老师 李劲 谭妙蓉) 在古中国的书页上,有一片浓绿的树荫。这是从《诗经》里长出的桑树,经几千年,更加葳蕤苍翠。而卧在绿荫深处的那条蚕,总是“沙沙”“沙沙”地咀嚼着桑叶,再慢慢地吐出文字的经纬,织成一匹锦,一段绫,让后世的人,一次次惊羡那奇异的纹理。 采桑叶,总是在晴明的清晨。不待太阳升起,女孩们就挽着竹篮来了。侧耳细听,那片绿荫中隐隐传来清脆的笑声;凝神细看,还掩着艳丽的罗裙。 这些采桑的女孩子,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在《诗经》的年代,文字还很简洁,正如雪一样的白衣裙。穿白衣的女孩,腰间围着茜草染的红巾,挽着篮子来采桑,而少年们早已在这里等候了好久。 紫红珠串般的小桑葚,铃一样摇着。笑声远了,少男少女们相依的身影,便渐渐在绿荫里远去了。 后来,女孩有了名字,叫罗敷。诗篇的辞藻之美刚刚兴发,女孩系着缃裙,穿着罗襦,用雕花的象牙梳起长发,用明月样的珍珠做成耳环。人们都来赞赏她,爱慕她。她虽然在采桑,却像一个公主那么美,那么骄矜。 历时多年,采桑的女孩站在树下,身上缀满了文字的珠宝。金手环,翠琅玕,可人们记得的,却是她在绿荫深处洒下的珠泪。 无论年代怎么变迁,采桑的女孩,总是那一个。 在淇河两岸采桑,归途追逐嬉戏的,是这个女孩; 攀上树采摘嫩叶,却被树枝扯坏了紫罗裙的,也是这个女孩; 忧愁桑叶将尽,盼望春风再晚些,春日再迟些的,也是这个女孩; 春寒料峭,桑叶稀少,官府里却已在收割蚕丝。手挽长条泪如雨下的,也是这个女孩。 古中国的许多记忆,与这个女孩有关。终于,那些记忆,那些故事,都变成了一个玲珑的词牌,像一枚攒缀着珠串的桑葚,总在绿荫里摇着这个女孩的名字。 古老的桑树绿枝低垂。岁月深处的“沙沙”声越来越轻微。那条蚕已经朦胧地睡去了。待它醒来,文字也许不再是亮晶晶的经纬,也许,文字将变成霜与火,变成星与金属。但是,在那个全新的世界里,仍将有一片葳蕤的绿荫…… △ 贺子懿(右) 简评: 一篇成功的作品,有赖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更有赖于传统文化的滋养。此文灵感来自《诗经》。小作者读完了《鄘风·桑中》、《卫风·氓》,忽又想起儿时背过的《陌上桑》,想起了活在文学作品中那些勤劳美丽的采桑女子,于是,这篇唯美空灵的文字,就这样汩汩流泻而下,浑然天成。 ——点评教师:谭妙蓉 醉梦红楼,千古绝唱 ——我眼中的《红楼梦》 初一 刘思妤(指导老师 谭妙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