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中国政府网(4)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入我国东南沿海各地,严重威胁我国东南海疆的安全。明朝政府征调“俍兵”抗敌,在广西田州府(今田阳县)已故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率领下,“俍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8年)四月,瓦氏“俍兵”与湖南永顺、保靖“土兵”(由土家族苗族组成)的协同作战,在王江泾(今浙江省嘉兴县北)的著名战役中,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取得了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之后,瓦氏俍兵又在陆泾坝等战役中,屡建战功。江浙一带人民高度赞扬瓦氏俍兵的抗倭精神,广泛传诵“花瓦家,能杀倭”。瓦氏夫人不愧为壮族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一位女英雄,至今仍为壮族人们所传颂。

    近代以后,面临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国内反动统治集团的腐败统治,壮族人民又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反压迫求解放的道路。

    1851年,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就发生在壮、汉、瑶族杂居区的桂平金田地区,当时参加金田起义的壮族达数千人,约占当时太平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太平军离桂北上后,很多壮族将士随军北上,并构成太平天国和太平军的基本骨干,有的还成为重要领导人。太平天国牺牲的第一个领导人,后来追封为嘏王的卢六,是桂平紫荆山高坑冲的壮族;北王韦昌辉,也是桂平县的壮族;北上时担任前军主将、屡立战功,后在长沙壮烈牺牲的西王萧朝贵,是武宣县的壮族;率军北伐,直抵天津、前锋进逼北京,威震中外的两名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翔,都是武鸣县的壮族;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的赞王蒙得恩,是平南县的壮族;南征北战,攻克苏州,歼灭戈登“常胜军”的慕王谭绍光,是象州的壮族。壮族的革命将领和广大官兵,在太平天国的整个革命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壮族妇女和男子一样,转战南北,出生入死,“赤足裹头,攀援岩谷,勇健过于男子,临阵皆持械接仗” ,给腐败的官军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军北上后,壮族地区的农民起义烽火,此起彼伏,越烧越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陈开、李文茂领导的大成国农民运动;黄鼎凤(壮族)领导的贵港农民起义;李锦贵(壮族)领导的上林县农民起义;李文彩(又名李七,壮族)领导的永淳县农民起义和吴凌云领导的战斗于左江流域的“延陵军”起义。他们同太平天国遥相呼应,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敌人,为我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帝国主义以暴力侵吞越南南部之后,接着便向越南北部和我国西南部大举侵略,中国人民被迫奋起反抗,保卫祖国,支援越南人民。以刘永福(广西上思县壮族)为统帅的“黑旗军”首先投入战斗。“黑旗军”是在壮族地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力是壮族农民领袖吴凌云、吴亚忠所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余部。黑旗军的前营主将黄守忠、左营主将吴凤典等20余名大小将领,都是广西上思、宁明一带的壮族。当法国侵略者侵占河内,并企图沿着红河向我国边疆推进时,黑旗军便应越南政府的邀请,同越南军民一起,反击侵略者,打得侵略军闻风丧胆,如惊弓之鸟。当时战争的亲历者唐景崧在他的《请缨日记》中写道:“河内城虏,夜辄自哗,惊呼黑旗来,敌胆已落”。黑旗军的抗法援越、保家卫国的伟大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1885年2月,法军在尼格里的统率下进攻我国南大门镇南关,炸毁城墙,并狂妄地插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保卫国境的不是石头的墙垣,而是条约的履行。”叫嚣中国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只有签订投降条约才是出路。但是,边关的壮、汉各族人民,对于敌人的这种嚣张气焰,予以迎头痛击。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英勇抵抗法国侵略者,发誓“我们将用法国侵略者的头颅,来重建我们的门户”。当清朝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萃军前来反击时,壮、汉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终于取得了举世闻名的“镇南关大捷”。壮族农民蒙大,给冯子材带路,还亲自带领一个敢死队,挥舞着大刀长矛,砍杀了成百个敌人。他的英雄事迹,至今仍为边境壮族人们所传颂。

    壮族人民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也是巨大的。1907年的钦、廉、防城起义中,孙中山曾任命邕宁县的壮族农民领袖王和顺(原名张德卿)为“中华民军南军都督”,参与领导这次起义。同年发动的“镇南关”武装起义,孙中山又任命钦州壮族农民起义领袖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以凭祥州的李右卿(壮族)为副都督,攻占了镇南关,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扬。次年3月,孙中山又以黄明堂为指挥,关仁甫、王和顺为副指挥,发动了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有不少壮族同盟会会员参加战斗,在此役壮烈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就有韦云卿、韦树模等壮族英烈。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起义中牺牲的有壮族革命领袖农实达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敢于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慨。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