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11)
时间:2019-03-05 00: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地区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许多城镇没有现代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壮族地区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广西工业总产值达1727.68亿元,比1950年增长476倍,比1978年增长近14倍,平均每年增长13.7%。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工业生产速度明显加快。龙滩水电站、乐滩水电站、北海电厂一期工程、田东电厂改扩建工程、贵州至广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广西段)、平果铝氧化铝三期工程、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钦州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柳钢高速线材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投产,极大地推动了壮族地区工业的发展。2006年,广西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882.23亿元。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地区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1950年,广西的公路通车里程仅有3622公里,标准低、质量差、长年失修,抗灾能力低,路况极差,公路实际通车里程仅555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壮族地区的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到1977年,广西公路里程达到29333公里,全区98%的公社和70%的大队都通了汽车;铁路通车里程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了一倍。改革开放后,广西的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3年,广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了1000公里,达到1011公里,成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实现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自治区。2005年,广西通公路的行政村已达13096个,村村通公路比率达91.2%。南(宁)昆(明)铁路、南(宁)防(城)铁路、钦(州)北(海)铁路等钢铁大动脉的相继建成通车,防城、钦州、北海等港口改扩建工程的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航空和现代邮电通信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广西初步建成了立体交通体系和邮电通信网络,壮族人民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交通的发展,使大量工业设备、工业日用品,不断地从城市运进山区,木材、农副产品、土特产和地下宝藏也不断地从山区运到城市,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过去山区要20公斤大米才能换0.5公斤盐,1只鸡只能换10根针,7.5公斤棉花才能换一包火柴,现在村村寨寨都有商业网或商业点,有力地保障了乡村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过去平均一个乡镇还摊不到一部老旧电报机,现在村村寨寨都有广播、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42.88部/百人,现代信息业的发展,极大地密切了壮族城乡间的交流,缩短了城乡距离,推动了壮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壮族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面貌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各类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基本形成了村有小学、学前班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乡镇有中心幼儿园、初级中学和成人文化技术中心校,县城有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体系,而区属大中专学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了壮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领域。2006年,自治区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3.37万人,在校生 38.74万人,毕业生8.2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6.46万人,在校生73.97 万人,毕业生20.20万人;全区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评估验收,“两基”攻坚任务提前一年完成,631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上学。一直以来,壮族地区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从经费、师资、招生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并且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困难,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广西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重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其余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也都接近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