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中国政府网(12)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2006年末,广西全区城镇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10万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8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0个,文化馆100个,博物馆50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39个。全区报纸出版量6亿份,期刊出版量0.52亿册,图书出版量1.64亿册(张)。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8.7%。文化事业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为丰富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壮族能歌喜舞,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多姿多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壮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风靡海内外的壮族歌舞剧《刘三姐》,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演以来,几进中南海,在广西、在全国巡回演出数百场,誉满海内外,开创了广西戏剧、音乐、舞蹈界一个历史性的辉煌。各种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大量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业余艺术演出队、文化个体户等,常年活跃于广大的壮族城乡之间,传播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壮族地区,人们随处都可以欣赏到优美动听的壮歌和土风土韵的壮族戏剧。

    壮族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20世纪50-60年代就有开创广西长篇小说先河的壮族作家陆地的《美丽的南宁》和刘玉峰的长篇小说《山村复仇记》,壮族诗人韦其麟的叙事长诗《百鸟衣》、壮族诗人黄青的抒情长诗《红河之歌》等。《百鸟衣》于1959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优秀作品之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壮族的文学创作更是欣欣向荣,陆地的长篇小说《长夜》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由壮族诗人莎红与蓝鸿恩等人合作翻译整理的壮族民间长诗《布伯》,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瑰宝。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地区缺医少药,各种疾病特别是天花、霍乱、血吸虫、疟疾等恶性传染病猖獗流行。有些村寨,“谷子黄,病满床”,疟疾发病率达到90%以上。1950年,广西全省仅有100家医院,病床2113张,卫生技术人员2091人。按当时全省人口平均计算,每千人仅有医院病床0.11张,卫生技术人员0.11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努力,壮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基本合理、技术力量基本配套、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的城乡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基本形成。2006年,广西共有卫生机构9514个,医疗机构床位数9.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5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市)40个,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214.82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比率达到67.14%。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了对传染病,尤其是烈性、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卫生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恶性疾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壮族的传统医术医药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原有的中医药机构之外,又成立了广西天然药物研究中心和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对壮族等民族医术医药开展了针对性的普查,还发掘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医书。近年来,广西民族医药机构又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医术医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壮医基础理论的发掘及临床实验研究”、“壮医内科学的发掘整理和实验研究”、“壮药生药标准研究”等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批国家、部省级壮医药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验收。壮族传统医术医药的发展,不仅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也为壮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壮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2005年,广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4063.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62 元(人均越过1000美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4.7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26.2元,家庭恩格尔系数42.5%;农民人均现金支出2349.6元,家庭恩格尔系数51.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桂西及桂西北地区是壮族聚居的连片贫困地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懈努力,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即使在十分偏远的山区,也常能看到飞驰的摩托车和穿着时尚的青年男女。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