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3)
时间:2019-02-27 12: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与此同时,汕头基地的两艘南海舰队猎潜艇281和282号也向着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起航了。这是两艘国产新式猎潜艇,航速快,火力也更强,他们计划与271编队在永兴岛会合,共同执行巡逻任务。 海南军区则派出了4个民兵排前往西沙永乐群岛,准备登岛驻守琛航、晋卿、广金三岛。当时,我国在西沙群岛只在最大的永兴岛上有驻军,而离此近百公里的永乐群岛一直是无人荒岛。 从派民兵上岛防守的举动可以看出,中国使用的军事力量极其有限,出发点仅在守卫国土不被侵犯。 中央对开赴西沙的海军、民兵的指示,后来成了广为人知的“三不”原则,即“不主动惹事,不开第一枪,不能吃亏。” 对这些原则,李兆新也耳熟能详,他告诉记者,当时舰队首长的讲话中也是这样讲,不过,这样的表述可能仅限于口头。李兆新记得,在当时的往来电文、命令中,中央的指示应该是“在斗争中,坚持说理斗争原则。我舰艇部队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先打第一炮,如入侵者向我攻击,我应坚决还击。” 电文中的指示是书面表述,更为严谨,而口语化的传达则包含着指战员自己的解读,其中差别甚是微妙。 据说,在得到西沙摩擦不断升级的报告之后,毛泽东说了一句:“看来,不打一仗,不足以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随后在周恩来、叶剑英上报的方案上批复“同意”。西沙海战由此拉开帷幕。 但是这种说法只见于文学作品,在公开资料中,中央领导人对西沙情况的最初表态来自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据《叶剑英年谱》记载,1月17日,叶剑英对总参谋部发出指示:“西沙斗争开始了,立即组织班子,加强值班,注意掌握情况,准备打仗。” 1月18日,经毛泽东同意,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议中央军委以叶剑英牵头,邓小平、陈锡联等参加的五人小组(后苏振华加入),讨论处理军委的大事及紧急作战事项。 西沙之战前夕的中国,尚在“文革”期间、“四人帮”兴风作浪的时候。老帅叶剑英当时还扣着“二月逆流”的帽子。他的儿子、女婿因政治问题还被“四人帮”关在监狱中。邓小平则刚刚复出不久,1月5日才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抱病苦撑艰难时局的周恩来,也在忍受着“四人帮”的明枪暗箭。1月24日,西沙海战硝烟未散,矛头直指周恩来的“批林批孔”就开始了。 “文革”之中,虽有“军队不能乱”的“最高指示”,但军队不可能不受影响。特别是海军,正常作训基本被废止,平时只搞些锚地集训,基本没有大型演习。作战舰艇,尤其是舰龄偏长的老舰,往往失修。中国和南越的实力,原本不在一个量级,偏偏在西沙海战中,中国却要用小艇打大舰,“以弱敌强”。十年动乱,造就了这样的咄咄怪事。 幸好,中国海军有着人民军队一贯的优良传统。西沙海战中,从坐镇北京指挥的叶剑英、邓小平,到南海舰队司令张元培,再到一线指挥员魏鸣森,都是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他们参加过的、指挥过的战斗,从来都是以劣势装备抗击强大敌人,从来都是以弱胜强。 决定战争胜负的,归根到底是人。 对峙 从榆林基地装载物资出发的396编队,开全速向着西沙永乐群岛驰去。只是这两艘扫雷舰实在太慢了,编队一刻不停地跑了一天,才在18日20时赶到了永乐海域的琛航岛,与271编队会合。 此时的271编队已经与两艘南越军舰纠缠对峙了一整天。 271编队于17日上午10时抵达永兴岛。靠岸不久,编队接到指示,海指直接受广州军区指挥。按照广州军区指令,271编队从永兴岛搭载一个排的民兵和一个月给养,赶赴永乐群岛巡逻,并将民兵输送到晋卿岛驻守。 17日18时许,271编队驶抵永乐海域。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接近水天线,海面浮金万顷,视野极佳。观测长忽然报告,西方8海里处发现大型军舰1艘,我渔船2艘。 大型军舰必是敌舰无疑,271编队立即全速抵进。 敌舰这时也发现了271编队,发出灯光信号:你是何舰?等了一会儿没见回答,立即起锚,不待锚头出水,便转向行驶。 其实,不是271编队不做应答,而是因为国际灯光信号通用语言是英语,而我国海军自己的灯光信号是用汉语拼音组词。271艇的信号兵不通英文,只能对照信号手册逐词凑发。 271编队一面高速冲向敌舰,信号兵一面发出信号: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在此巡逻,立即离开我领海!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海军西沙海战是如何“完胜”南越的
- 下一篇:南越士兵直接登岛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