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张朝阳爱死扛 还能扛多久?(2)
时间:2019-04-04 15: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1995年,张朝阳的同学们毕业大部分去华尔街了,那里薪水很高,赚钱很快。但是张依然留在MIT。他去敲指导老师的门,请他为自己推荐一份工作。最后,张成功地说服MIT院方领导,专门为他新创了一个“MIT驻中国首席联络官”的职务。此间最大的成绩是“促成了麻省理工校长来中国,并和朱镕基总理见了一面。” 1995年7月的那次回国感受,让张朝阳“很受刺激”,并有了强烈的回国想法。当时,张跟随MIT的校长去访问北大,当时接见他们的是北大刚提拔的副校长“海龟”陈章良。陈章良的意气风发让张朝阳羡慕不已,同时对自己做一个“校长跟班”的不爽的感受到了极点!“不行,在美国实在是没出息,没奔头了,得回国。”就在MIT校长还在和陈章良说话的时候,张朝阳已经下定了这个决心。 张朝阳一直是一个很有行动力的人,说做就做。从北京回到美国,他就从MIT辞职了,并四处找美国公司谈,希望他们能派自己回中国,均未能如愿。后经人辗转介绍,他加入了一家刚创立不久的互联网信息公司ISI公司,作为ISI中国区首代回北京发展中国业务。 1995年10月,在美国留学了9年的“物理学博士”张朝阳终于可以回国了,他把回国的机票定在自己生日的同一天,是不是表明他将获得一种新生呢?回国之前,张组织了一场中国学生聚会,当时给他送行的仪式气氛相当悲壮,“波士顿的中国学生们用一种看待出征烈士的目光仰望着同样对未来茫然无措的张朝阳”,当时的学友、现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还清唱了一首《送战友》…… 悲壮的情绪影响不了张朝阳对新生活的憧憬!在他做“校长跟班”的几次有限的回国经历中,他发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他发现了一个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大市场。 公司发不出工资了……幸运的是终于扛过来了 现在回头看,加入ISI或许只是张朝阳的一个缓冲之计,他想借机先在国内市场上“试试水”,或说“练练手”。因此,在加入ISI之前,张朝阳就向ISI总裁声明只干一年。ISI的主要业务是用Intenet在发展中国家收集和发布经济信息,为华尔街服务。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4月,张朝阳在北京作为ISI中国首席代表工作得很出色,5个月时间就让新华社、《中国日报》、国家计委信息中心等十几个数据出现在了ISI的Web上。 ISI是一个哈佛学生利用风险投资做起来的,张朝阳作为ISI中国区首代,工资不低,还拥有相当数额的股票。但是,“打工仔”的生活不是张朝阳想要的,MIT的创业精神已经浸入他的骨髓了,而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他对个人能力的良好感觉,他觉得自我创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1996年4月,趁回美国开会的机会,张朝阳开始寻求投资。 在很多场合,张朝阳都讲过自己的融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不完全是因为过程的曲折与传奇,更因为它是一个一无所有的青年为个人梦想而奋斗的代表。”融资的艰难,令张朝阳永生难忘。“1996年我回到中国的时候,没有房子没有车子,也没有所谓的高层关系,中国谁会相信我呢?只有回美国找钱。可是,在美国人中,我又是一个中国人,谁会很轻易地给中国人一笔投资呢?” 寻求投资的第一个步骤要先给自己定个价,张朝阳当时给自己标价200万美元。第一个愿意投资的是MIT的爱德华?罗伯特教授,他是一个著名的投资专家,他愿意个人给张朝阳投资5万美元,购买张朝阳的股份。与此同时,张在MIT的同学、一个亿万富翁的儿子也表示愿意投资5万美元。 得到这两个人的口头承诺,7月,张朝阳去美国待了一个月,写商业计划,注册自己的ITC(爱特信)公司。8月里,张朝阳见到了MIT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尼葛洛庞蒂只和张朝阳谈了十分钟,但在这十分钟里,张朝阳抓住机会,让对方感觉到了自己是个很能干的人。后来,尼葛洛庞蒂答应给他投5万美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