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與黨和人民同行(4)
时间:2019-03-09 11:5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其后,從2月15日至3月21日,人民日報陸續推出12篇《菜價追蹤》系列報道。這組報道的成功,讓人民日報的記者編輯們再次感到,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認真抓老百姓關心的問題”。 2005年,在人民日報開設“人民時評”欄目,對重大新聞、熱點事件及時發聲,在新聞界引發不小轟動。 《“圓明園防滲”的象征意義》《“華南虎事件”讓誰蒙羞》《如何保証不跟公眾“躲貓貓”》《“烏坎轉機”提示我們什麼》……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人民日報一篇篇直面熱點、觀點獨到、文筆犀利的時評,不僅豐富了人民日報評論的話語體系,更拓展了新的主流價值出口。 2011年1月,一個名為“求証”的欄目出現在人民日報四版,欄目的定位是“探尋喧嘩背后的真相”。 2012年,“求証”欄目編輯敏銳捕捉到公眾對PX話題的關注,當即著手調研有關PX話題,2013年7月30日至8月2日,該欄目推出系列報道“探析PX之惑”,4篇稿件調查扎實細致,立場客觀理性,對澄清公眾關於PX的認識誤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樂群眾所樂,想群眾所想,盼群眾所盼,人民日報在黨和人民之間架起了連心橋。 “我爺爺識字不多,但是他收藏了各個時期的人民日報。我想,他珍藏的是對人民日報的一份朴素感情。”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一位讀者說,“人民日報和人民群眾的心是相通的。” 記者“接地氣” 文字“冒熱氣” “貧困戶吃低保,別人爭得面紅耳赤,老郭卻總想讓出去:脫貧靠勞動,不能躺在‘政策溫床’上!”2016年12月25日,河南封丘縣王村鄉小城村農民郭祖彬的脫貧故事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身上一頭汗,腿下兩腳泥,這樣才能抓到大魚、活魚。”撰寫這篇報道的河南分社記者感觸很深。 “一位普通農民上了頭版頭條,人民日報‘接地氣’!”很多讀者給人民日報點贊。 記者“接地氣”,文字才能“有生氣”,報道才能“冒熱氣”。在黨報的記者編輯中,“天安門上想問題,田間地頭找感覺”這句話被反復提起。 “雖然吃了苦,但心很甜﹔雖然身上臟,但思想純潔多了。” 一位參加2018年“新春走基層”活動的年輕記者在採訪西藏農家的體會中寫道。 每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報社編委會成員帶頭參與,和記者一起翻大山、過田埂、坐炕頭、宿農家,撰寫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報道。在今年的活動中,上百位編輯記者放棄了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組織小分隊,參加調研行,上高原、下海島、進社區、訪軍營,31個國內分社的記者全部報名參加。 把鏡頭對准基層,讓群眾成為主角。在報紙版面、網絡頁面,經常能讀到“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佳作,在田間地頭、廠礦車間、邊關哨所,經常能看到人民日報記者忙碌的身影。 “基層干部有些什麼樣的苦辣酸甜?群眾對他們抱有哪些新的期待?”2013年5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通訊《一個基層干部的苦辣酸甜》引發熱議,一位網友評價這篇報道“真實到想哭”。 上海市嘉定區新成路街道一位社區干部說:“讀了報道深有感觸,基層干部要始終以心交心、以情動情,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 “這光景好著咧,自來水都通到窯洞裡來了”“青壯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環境,環境也在改造人”……2018年1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報道《梁家河村民說今昔》,採寫這篇報道的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人比山高,腳比路長。踏訪了延安梁家河村,深以為然。”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裡就有多少真情。“人民日報記者,人民的記者”,毛澤東當年對人民日報記者金鳳說的這句話,被一代代人民日報人鐫刻在心上。 緊扣時代脈動 定格歷史瞬間 “這是1955年胡志明主席訪華時的報紙,我們費了些勁找到的,一共16期。”“這是今年1月份你到訪中國時的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3日,在越南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送了一份國禮給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19期人民日報。 這是人民日報第一次作為國禮送給外國領導人。 記錄歷史的人民日報,也走進了歷史的鏡頭。 70年風起雲涌,人民日報從未缺席﹔70年改天換地,人民日報都在現場。 標題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