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風雨兼程,與黨和人民同行(3)

  “他們為什麼貧困?”“穩定脫貧靠什麼?”“打工機會在哪裡?”,直擊要害的三問,問出了對精准扶貧的深入思考,道出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情懷。

  當年,毛澤東揮筆寫下“人民日報”4個大字的時候說:“就用人民二字,為人民服務嘛!”

  就像這個名字一樣,從誕生的那天起,人民日報就始終心系人民、服務人民,始終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放歌。

  群眾愛讀這些“火柴盒”

  “當時報社共有上百人,社裡地方小不夠住,一半以上的村民就主動騰出好房間來給工作人員住。”裡庄村黨支部書記康連祥回憶起裡庄時期的人民日報社往事,記憶猶新,“大家共同生活,相處融洽,特別是編輯部人員時常教育村裡孩子們努力學習。”

  為表達謝意,裡庄村的一名小學教師特地刻了一塊“為人民服務”的木匾送到報社。

  剛剛進城,報社就請來各界群眾,聽取意見,發展通訊員。有的工人感動地說:“出報要聽工人的意見,讓工人寫稿子,可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

  “黨報通訊員首先不應是投稿人,而應是‘社會活動家’”。1951年6月18日,時任社長范長江以“人民日報編輯部”名義起草了一封信,發給編輯部全體人員和全體通訊員。

  針對“內容貧乏、單調,報道面太窄,尤其對人民生活關注太少”等問題,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進行了一次意義深遠的改版。

  “人民日報是黨的報紙,也是人民的報紙”“隻有靠著人民群眾,我們才能把報紙辦好”。當天頭版頭條刊發的改版社論這樣寫道。

  “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對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一錘定音。

  1984年12月7日的人民日報四版,刊登了一位年輕干部的來稿《中青年干部要“尊老”》。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他當時剛剛31歲。文章真實反映了一名剛走上領導崗位不久的年輕干部的心聲,在全國引發廣泛討論。

  “今日談”,人民日報頭版的固定欄目,1980年1月創辦后,雖經數次改版,一直保留至今。這個短小精悍的小言論欄目,讀者來稿的比例佔到90%左右。

  “開門見山,內容實在,群眾愛讀這些‘火柴盒’式的短文章。”河南省內鄉縣一位讀者這樣說。

  “讀者的來信,……可以使我們的報紙豐富起來。”1950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第五版刊登了題為《報紙編輯部怎樣處理勞動者的來信》的文章,並在第六版正式開辟“讀者來信”專欄。

  1987年1月,“讀者來信”擴為一個整版,至今已推出了1857期。現在,“讀者來信”版每月收到群眾來信來電1000余條,成為人民日報與讀者之間的“直通車”。

  “本人於前幾日投訴水泥廠欠民工工資一事已得到解決,感謝對我們的關心和幫助!”2016年底,一位四川網民通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留言,反映自己和工友遭遇欠薪的問題,幾天后拿到工資。

  早在2006年“網絡問政”尚屬新鮮事物時,人民網就推出“地方領導留言板”欄目。10多年來,各地網民共寫下140多萬條留言,2500多位各地各級領導干部回應關切,90多萬件民生訴求得到解決。

  全黨辦報、群眾辦報、開門辦報,從小山村裡走出來的人民日報,深深懂得“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深深知道報紙的根永遠在人民之中。

  “豆腐塊”貼在扁擔上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2篇關於四川農村利用沼氣的報道。當時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看后“很興奮”,很快就帶隊去四川實地考察,半年后就在梁家河建了陝西省的第一口沼氣池。

  把筆觸伸進泥土,把版面留給群眾,這是人民日報人70年不變的堅守。

  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報五版刊登了一篇題為《長途販運是投機倒把嗎?》的報道,不少農民將這個“豆腐塊”剪下貼在扁擔上,作為“合法”的依據,挑著貨物去趕集。

  《農民為什麼如此喜歡生產責任制》《一張營業証解決了十三口人生活》《正定翻身記》《蘭考如今“吃”泡桐》……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報道,串起了一部故事版的中國當代史。

  1992年,人民日報發起“中國質量萬裡行”大型系列報道,對大量假冒偽劣產品進行批評曝光,引發對產品質量問題的全國性反思。

  “蔬菜貴,貴在哪裡?”1995年春節前夕,人民日報記者走訪北京、河北等地的蔬菜市場和種植大棚,一筆筆記賬、一道道核算,推出報道《節日追蹤問菜價》,在2月10日頭版頭條刊發。報道給出的答案是“農民沒多掙,市民沒少花,北京的菜貴,貴在中間環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