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八大山人(3)

八大山人一生以主要的精力从事绘画,他襟怀浩落,慷慨啸歌。由于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所以画中出现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眼珠向上,以状白眼向青天。他常常把“八大山人”四个字联缀起来草写,形似“哭之”、“笑之”字样。他还有很多隐晦艰涩的诗句跋语,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

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表现了鲜明的爱和憎。如脍炙人口的《孔雀图》及其题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辛辣地讽刺了那班头戴三眼花翎乌纱帽的汉族大地主屈膝求荣、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态。

有一幅山水册页题云:“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他称慕五代北宁间画家董源、郭熙,以其独特笔墨描绘没有受外族侵凌的宋朝江山,而激发起热爱故国的思想感情。《鹊石图轴》(现藏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画中描绘着两只喜鹊立于大石之上,究其画意,具有鹊巢鸠占,翔集浣磐的含义。《诗·召南·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传云:“尸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八大山人作此喻以讽刺清贵不善自谋而强占别人地主。并着意表现双鹊集栖于磐石之上,这不是尸鸠可以占据和动摇得了的。

他常画的莲荷松石、梅兰竹菊、芦雁凫鹤、鱼鸭鹰鹿等等,大都象征他性格的倔强与高风亮节。他一生坚不为清廷权贵画一花一大石,而一般农民、贫士、山僧、小儿却很容易得到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这种不屈于权势的精神,历来为人们赞赏与称颂。

现存作品/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河上花图卷》

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着“东方梵高”的美誉。八大山人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

如:《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鱼乐图卷》、《杂花图卷》以及《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以及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

拍卖情况/八大山人

《竹石鸳鸯》,2010,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1.187亿。
《仿倪云林山水》,2009年 成交价8400万元
《个山杂画册》,2008,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2352万元。
《山青水碧鸟语花香》,2008,佳士得拍场,成交价3426万元。
《鹭石图》,2008,北京万隆拍场,成交价3300万。
《瓶菊图》,2008,中国嘉德拍场,成交价3136万元(不含佣金)。

赝品鉴别/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朱耷,是中国明末清初一代画家宗师。近年来,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成为收藏界追逐的热点。有专家指出,价值300万元以上的八大山人书画,六成以上是假的

八大山人死于公元1705年,而清代中期就有人刻意制作八大山人的赝品,当前市场上八大山人的假画更是花样百出、源源不断。
有专家指出,近几年来价值300万元以上的八大山人书画,有60%以上是历代(包括当代)制造的假画,尤其是山水作品,是八大山人赝品的重灾区。说八大山人赝品花样百出是有事实根据的,以下几种类型值得大家警惕。

一些毫无历史知识和艺术鉴别能力的人,见八大山人作品价值上涨,就四处搜寻无款无印的老画,随意添上八大山人的款识,钤上照像制版的伪印(这种塑料伪印,在旧货市场上20元就能买来)大摇大摆地拿到市场上去,蒙骗那些同样不懂八大山人作品而又期望一夜致富的收藏者。

有一幅可称“开门见山”的假画,作伪者在一幅晚清无名款的画上填上了“八大山人”的名款。可笑的是,作伪者连八大山人的生卒年都没搞清,居然写上了乾隆的年号,岂不知“八大山人”在乾隆登基前31年就死了。这种画蛇添足的伪款可作画坛一大笑话。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不填年款只加名款的伪品,比这幅赝品更具欺骗性。所以特别提醒收藏家们,不要看到有八大山人名款的作品就盲目购买。

俗语说“有名书画重题跋”,初涉藏海的爱好者自己鉴赏能力不够,就常常想买一些有名家题跋的作品。假画制造者抓住了这个机会,往往制造一个大名头的跋语附加到伪画上,“扯大旗作虎皮”,用以欺骗投资者。有一幅几年前一家拍卖公司推出的重要拍品,在画上加了一段民国期间著名学者德彝的长跋,这段跋语以学者身份考证了画面上八大山人的一个花押款。跋语以半文言写成,用了一些典故,使人望而生畏不敢怀疑。这位作伪者尽管读过一点史书,却只是一知半解,竟然把明朝亡国的3月19日误为3月9日,跋中的这个破绽是德彝先生不可能出现的,以此暴露了长跋是伪跋。从这个事例看,收藏者想不上当,必须先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近几年出现的伪画,不少是仗着唬人的题跋骗取信任的,应当引起充分注意。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