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3)
时间:2019-03-29 17: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帝国主义以暴力侵吞越南南部之后,接着便向越南北部和我国西南部大举侵略,中国人民被迫奋起反抗,保卫祖国,支援越南人民。以刘永福(广西上思县壮族)为统帅的“黑旗军”首先投入战斗。“黑旗军”是在壮族地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力是壮族农民领袖吴凌云、吴亚忠所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余部。黑旗军的前营主将黄守忠、左营主将吴凤典等20余名大小将领,都是广西上思、宁明一带的壮族。当法国侵略者侵占河内,并企图沿着红河向我国边疆推进时,黑旗军便应越南政府的邀请,同越南军民一起,反击侵略者,打得侵略军闻风丧胆,如惊弓之鸟。当时战争的亲历者唐景崧在他的《请缨日记》中写道:“河内城虏,夜辄自哗,惊呼黑旗来,敌胆已落”。黑旗军的抗法援越、保家卫国的伟大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1885年2月,法军在尼格里的统率下进攻我国南大门镇南关,炸毁城墙,并狂妄地插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保卫国境的不是石头的墙垣,而是条约的履行。”叫嚣中国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只有签订投降条约才是出路。但是,边关的壮、汉各族人民,对于敌人的这种嚣张气焰,予以迎头痛击。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英勇抵抗法国侵略者,发誓“我们将用法国侵略者的头颅,来重建我们的门户”。当清朝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萃军前来反击时,壮、汉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终于取得了举世闻名的“镇南关大捷”。壮族农民蒙大,给冯子材带路,还亲自带领一个敢死队,挥舞着大刀长矛,砍杀了成百个敌人。他的英雄事迹,至今仍为边境壮族人们所传颂。 壮族人民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也是巨大的。1907年的钦、廉、防城起义中,孙中山曾任命邕宁县的壮族农民领袖王和顺(原名张德卿)为“中华民军南军都督”,参与领导这次起义。同年发动的“镇南关”武装起义,孙中山又任命钦州壮族农民起义领袖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以凭祥州的李右卿(壮族)为副都督,攻占了镇南关,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扬。次年3月,孙中山又以黄明堂为指挥,关仁甫、王和顺为副指挥,发动了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有不少壮族同盟会会员参加战斗,在此役壮烈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就有韦云卿、韦树模等壮族英烈。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起义中牺牲的有壮族革命领袖农实达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敢于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慨。 被毛泽东同志称为“读了半本马列主义,红了半个中国”的韦拔群,于1921年在东兰武篆区成立“改造东兰同志会”,联合了100多名革命青年,提出“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取消苛捐杂税”等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次年,领导农民武装起义,打土豪,进攻东兰县城,农民武装队伍发展到1500多人。1925年,党在梧州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第一个支部。是年冬,韦拔群等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后,回到东兰,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筹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宣讲革命道理,并在东兰、凤山等县、区、乡建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同年,韦拔群组织农民武装,同当地的地主豪绅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再度攻占东兰县城。1928年底,韦拔群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右江革命根据地,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与此同时,奉议、恩隆等地的农民,从1924年8月起,就在奉议壮族黄治峰的领导下,开展了反贪官、反苛捐杂税的斗争。百色起义后,黄治峰历任右江赤卫军总指挥、红七军第四纵队纵队长、红七军第二十师副师长、军部参谋处处长等职。随军北上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1934年又接受党中央委派,回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工作,途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1929年,党中央派邓小平、张云逸、叶季壮等到广西开展工作。9月,中共广西省委在南宁召开了广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传达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会议根据“六大”精神,作出了建立民主政府、武装推翻国民党统治、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等决议。1929年12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邓小平、张云逸组织和发动广西右江两岸壮、汉、瑶等族人民,举行了有名的“百色起义”,成立了有壮、汉、瑶等族参加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由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下辖三个纵队,韦拔群担任了第三纵队长。同一天,在田东平马镇召开各县农民代表及红七军的士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右江工农民主政府,选举雷经天为主席,公布工农民主政府的政治纲领及各项政策,韦拔群、陈洪涛(壮族)为政府委员。接着,右江流域的百色、奉议(今属田阳)、恩阳(今属田阳)、恩隆(今属田东)、思林(今属田东)、向都(今天等县地)、镇结(今天等县地)、果德(今平果县)、隆安、东兰、凤山等地相继解放,并建立了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