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历史沿革(2)

壮族是一个热爱自由、富于斗争精神的民族。历史上,壮族人民为了反抗中央王朝和当地土官、流官的黑暗统治,曾经发动了无数次反封建、反压迫的起义斗争。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有唐代西原州(左江流域)黄乾曜、潘长安、黄少卿领导的起义,宋代广源州首领侬智高领导的“南天国”大起义,宋代宜州(宜山、南丹一带)的土兵起义、抚水州(环江县等)的农民暴动和明代壮族农民韦银豹领导的古田县(永福县地)农民起义,以及府江起义、八寨起义等。所有这些如火如荼的人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推动了壮族历史的前进。

壮族人们还曾经多次和各族人民一起奋起反击交趾(后称安南)封建统治者和倭寇的武装侵略,担负起了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的重任。

11世纪初期,交趾(今越南)在李朝的统治下逐步强大起来,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乘北宋王朝忙于抵御北方的辽朝和西夏而无暇南顾之机,摆脱宋朝的控制,频频侵掠我左右江侬峒、黄峒地区和钦、廉沿海地区。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国王李乾德命其辅国太尉李常杰率10万大军大举入侵广西,水路攻陷钦州、廉州,陆路连陷永平、太平两寨,农历十二月,合兵进犯邕州城(今南宁市)。邕州知州苏缄急调附近各族土兵和汉兵入城固守抗敌,终因寡不敌众,坚守42天而城破。当时,广西左右江溪峒壮丁及壮、瑶族人民,纷纷起来阻击交趾侵略者,截其后路。不久,宋王朝援兵来到。在官兵、土兵及壮、汉各族人民的协同奋战下,终于打败了交趾侵略者,胜利地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入我国东南沿海各地,严重威胁我国东南海疆的安全。明朝政府征调“俍兵”抗敌,在广西田州府(今田阳县)已故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率领下,“俍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8年)四月,瓦氏“俍兵”与湖南永顺、保靖“土兵”(由土家族苗族组成)的协同作战,在王江泾(今浙江省嘉兴县北)的著名战役中,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取得了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之后,瓦氏俍兵又在陆泾坝等战役中,屡建战功。江浙一带人民高度赞扬瓦氏俍兵的抗倭精神,广泛传诵“花瓦家,能杀倭”。瓦氏夫人不愧为壮族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一位女英雄,至今仍为壮族人们所传颂。

近代以后,面临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国内反动统治集团的腐败统治,壮族人民又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反压迫求解放的道路。

1851年,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就发生在壮、汉、瑶族杂居区的桂平金田地区,当时参加金田起义的壮族达数千人,约占当时太平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太平军离桂北上后,很多壮族将士随军北上,并构成太平天国和太平军的基本骨干,有的还成为重要领导人。太平天国牺牲的第一个领导人,后来追封为嘏王的卢六,是桂平紫荆山高坑冲的壮族;北王韦昌辉,也是桂平县的壮族;北上时担任前军主将、屡立战功,后在长沙壮烈牺牲的西王萧朝贵,是武宣县的壮族;率军北伐,直抵天津、前锋进逼北京,威震中外的两名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翔,都是武鸣县的壮族;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的赞王蒙得恩,是平南县的壮族;南征北战,攻克苏州,歼灭戈登“常胜军”的慕王谭绍光,是象州的壮族。壮族的革命将领和广大官兵,在太平天国的整个革命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壮族妇女和男子一样,转战南北,出生入死,“赤足裹头,攀援岩谷,勇健过于男子,临阵皆持械接仗”,给腐败的官军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军北上后,壮族地区的农民起义烽火,此起彼伏,越烧越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陈开、李文茂领导的大成国农民运动;黄鼎凤(壮族)领导的贵港农民起义;李锦贵(壮族)领导的上林县农民起义;李文彩(又名李七,壮族)领导的永淳县农民起义和吴凌云领导的战斗于左江流域的“延陵军”起义。他们同太平天国遥相呼应,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敌人,为我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