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苏州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5)

1.苏州博物馆新馆库房湿度较大,对中低湿度藏品的长期储存极为不利。“十二五”期间,苏州博物馆先后征集了2批珍贵吴国青铜兵器,对存放的库房温湿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拟对苏州博物馆文物库房进行以湿度控制为主的技术改造,同时考虑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素色博物馆理念,采用目前世界先进的恒湿技术,精确控制湿度。

2.苏州博物馆目前馆藏10万余册珍贵古籍。古籍库房位于忠王府,保存条件相对较差,温湿度控制不够严格,同时由于古籍文物易燃,而古建筑砖木结构不利于防火,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在“十三五”期间,拟对古籍库房进行改造,或另择他处新建现代化古籍库房,消除安全隐患。

(二)结合苏州地方特色,加强文物征集力度,力争完善苏州博物馆文物收藏体系

1.围绕苏州博物馆自身馆藏特色,重点征集具有吴地文化特色的文物,如吴国王室用具、“吴门画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明清苏作工艺等。

2.与展览相结合,通过接受捐赠的形式获得一部分新吴门画派作品和现代苏作工艺品。

3.对苏州地方名人书札、诗文集、稿抄本日记、有价值的石刻拓片等进行补充完善,力争建立具有我馆特色的主题文献系列。

4.创新文物征集方式,在合理使用文物征集经费的同时,利用理事会下设的基金会开展较为灵活的文物征集工作,并制定出基金会定向捐赠机制。

(三)加大与馆外合作力度,充分整合资源,提升博物馆学术研究水平

1.课题研究:利用丰富馆藏资源,加大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在重大项目上实行跨单位合作,积极申报国家、省级课题。

2.图书出版:坚持精品出版方针。“十三五”期间,除完成常规出版工作外,配合60周年馆庆,出版一套全面反映苏州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丛书(包括展览、社会教育、文物保护等);针对馆内近年来博士研究生及研究馆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一套专业丛书;针对即将举办的苏作系列展览配套出版苏作工艺系列丛书。针对馆内近年来的古籍整理成果,陆续出版《潘祖荫日记》《洪钧日记》《吕凤子日记》等点校本。

3、学术会议:积极与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合作,继续举办高水准、专业性强、在业内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提升苏州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水平。

4.《苏州文博》:联合苏州大市各地文博力量,办好《苏州文博》,在稳定稿源和来稿质量的前提下,“十三五”期间,力争让《苏州文博》成为江苏省内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四)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

1.针对目前博物馆人才梯队不合理的现象,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善人才队伍结构,重点对学术研究、现代化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进行引进。

2.开拓合作伙伴和模式,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与各基金会、高校、友好馆之间的交流,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专业人才,重点对策展、文物鉴定、文物保护等方面人才进行培养,拟送某领域有突出表现的青年员工赴各大博物馆定点培训。

3.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尊重人才、鼓励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成长。

4.以课题带动人才优化,结合馆内课题和重大研究项目,启动“专家驻馆计划”,以签约客座形式聘请业内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独立策展人、知名文博专家等,助力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发展。

(五)以“苏裱”为基础,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建立起以苏州博物馆为中心,覆盖环太湖流域的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1.依托苏州博物馆藏品的优势,积极开展“苏裱”技艺的传承与研究,拟建立一个侧重于纸张分析、保护和“苏裱”技艺传承的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在引进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创新用人模式,做好对手工艺人、传统工匠的适度引进。

2.提升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十二五”期间,苏州博物馆完成了《苏州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检测项目》,对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文物保存环境实现了时时监控。“十三五”期间,针对该项目采集的数据,采取有效控制手段,进行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的整治优化,努力达到“稳定、洁净”的文物保存环境状态,提升博物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六)加快开展古籍整理、点校工作,力争将苏州博物馆图书馆建设成为全国古籍保护重点单位的示范单位。

1.有序推进古籍整理编目。拟出版《苏州博物馆藏古籍善本提要》、《苏州博物馆藏古籍善本题跋真迹》。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