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是一种什么体验?(2)
时间:2019-02-28 05:59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然而,在听完孙世鳌博士来我们学校进行演讲后,我决定参加比赛。孙博士说,其实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历史中,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便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中我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感受与启迪:拉近了和家人之间的距离;让我重新对课本知识巩固加深;培养了采访、交际、整合信息等各方面能力;对身边,甚至是更长远、更复杂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在整个活动的筹备工作中,我从无从下笔、无从开口、无证可循,到一步一步确定探究主题、寻找素材、进行采访工作,再到最后的整理成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我自己,这次的探究活动除了让我从对家乡历史一无所知到了解了乡镇的发展概况之外,更让我刷新了对自我的认识。那就是只要想做,就一定可以。 在活动之余我一直试图揣摩本次大赛的意图,在初始参赛的时候,我并没有真正体味到这样一个活动的意义,认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写作大赛,然而在一步步的完全融入进这样的探究中,整合出一段段分层、多角度的金胜镇发展历程史的时候,它让我对整个家族,整个金胜镇,甚至是整个社会或是国家的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就像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撰写《全球通史》的序言中所说的——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同样的,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上至国家,下达家族,都需要不断去发掘身边的新历史,从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身边的变化,并从中寻找出现的问题,然后解决,我想这便是本次历史写作大赛真正想要让我们明白的东西吧。 参赛感言五 获奖选手:管峥 参赛作品:《戏与情——奶奶的1956前后》 所属学校:江西省赣州中学 历史探究实属不易。早已知道文史研究在21世纪迈入了高度职业化和技术化的阶段,通过这次采访和记述,我理解并践行了作为准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的探究精神。 恢弘的历史与微小的个人息息相关。微不足道的个体与浩浩荡荡的历史之海紧密联系,并见证、记录、传承甚至推动历史。我虽是至小中的至小,但是记录这段历史的使命却令我不再感到卑微。 历史不应被翻过。历史无小事,每一事件都值得审视和反思。比生命的消亡更加悲惨的事情,可能会是这种消亡的无意义。不被承认,不被反思,鲜活的生命无声消失在时代的记忆里。 参赛感言六 获奖选手:杨佩儒 参赛作品:《祖父的五个梦想——与共和国同龄的光辉岁月》 所属学校: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 探究过程比较艰难,主要以对爷爷本人内心感受的探究和访谈为主,结合实地考察与走访,并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爷爷的口述回忆进行对比,保证记录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性。 在这次活动中主要收获了一些对于家庭、国家历史的个人体悟与历史探究方法的新认识。 听爷爷早年的经历回忆,感到每一个老人都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也感受到了历史是由许多英雄人物与更多的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正因为有了像我爷爷这样的许多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民群众,才有了今天的历史,才有了共和国的光辉岁月。 方法方面,过去我经常闭门读书,这一次考证许多时候需要实地走访考察,深刻感受到历史是有许多小的元素构成的,这些东西书上看不到。历史需要亲身体悟,需要考证精神,需要多角度对比获得历史材料,不能独听一面,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实物资料因年代久远,一部分找不到、凑不齐,也是一大遗憾。 参赛感言七 获奖选手:黄舒云 参赛作品:《耕读传家长——我的爷爷我的故乡》 所属学校:江西省赣州中学 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时间是极为宝贵的。看着教室里每天都在更新的距离高考天数,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奋斗坐标和青春梦想!但这并不影响我满腔热情地参加北大历史系主办的“首届北大燕园杯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这既是兴趣使然,更是使命所在。 我是一个出生长大在城市里的 00 后,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故乡,对我而言,仅仅是一个清晰又模糊的地理名词。——心有不甘,我的根在哪? 近几个月来,我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并结合实地考证等手段来展开。在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方面,重点是对事件的亲历者——爷爷进行访谈,前前后后进行了 9 次,基本上是靠周末的时间完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