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条“划分”了中国的线,对南方人和北方人如此重要?
时间:2019-02-27 12:58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这两天,一条热搜引起了库叔的关注。 原来,几位南方同学到北方上大学,第一次见到暖气,十分的新奇和激动,甚至跟朋友视频,直播分享这份惊喜。 微博上不少网友也分享自己身边的南方人第一次见到北方暖气的样子: 其实,提到供暖,北方人也是一片喜气洋洋,吉林长春某小区还放烟花庆祝。 而近几年,有关南方供暖的议题经常被提到。 早在2012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就提交了《将公共供暖向南方地区延伸的建议》; 2013年的两会上,无锡的人大代表认为当地冬天的湿冷气候已使许多北方人望而却步,影响了人才流动和引进,“集中供暖问题已成为无锡率先实现现代化征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018年两会上,湖北省人大代表周洪仁也提案“国家应从实际出发,重新划定南北供暖分界线”。 那么,南北供暖分界线到底是怎么来的?南方为何迟迟没有集中供暖?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供暖分界线从何而来? 春秋时期,晏婴奉命从鲁国出发到遥远的楚国搞外交。 面对楚国人的刁难,他不卑不亢地讲了句: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番话,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率先道出了以淮河为界、我国南北地理、气候上的巨大差异。 “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的晏婴使楚 现在,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一划分最早由我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 他在1908年出版的《新撰地文学》一书中明确提出: “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 这里的“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北岭,也多认为是秦岭。 1935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现代气象奠基人竺可桢在其《中国气候概论》中明确说到秦岭-淮河线。 现在,秦岭-淮河线除了是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还拥有多重地理身份: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份0℃等温线、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等等。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关于我国供暖界限的确定,最主流的说法是我国依据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以下定义为冬天。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区域,才能被界定为集中供暖区。当然,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划分,具体的划分还需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南北供暖线示意图(图源:《南方周末》何籽) 1957年,为了更好地与农业生产结合,我国正式采用竺可桢的划分标准,即以1931年全国各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所制定的区域来划分南北供暖线。 这条线的具体位置为:东起江苏北部的苏北灌溉总渠,向西大体沿淮河干流南侧至河南信阳,折向北沿伏牛山—秦岭分水岭,至甘肃南部的徽成、武都(现陇南),东西长约2000公里,基本与秦岭-淮河线相吻合。 同期,我国参照苏联模式,初步建立起住宅锅炉集中供暖体系,并在北方城市建设了多个热电厂。 不过,当时的热电厂主要为工厂办公楼、车间、集体宿舍等供暖,很少为城市民用建筑供应生活用热。 比如,1958年,北京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煤气热力公司,主要向中南海和长安街沿线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实施集中供热。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民用建筑才开始集中供暖。 自此,南北方居民的冬季室温才有了较大区别。 2 如此划分供暖区域合理吗? 那么,为什么现在南方朋友呼吁重新划定呢? 有网友说,以前网络不发达,南方人不知道北方人的冬天过得这么舒服——一直以为南北冬天一样惨,一觉醒来被子是硬的,一个月只能洗一次澡。 当然,这些饱含“血泪”的吐槽大抵是玩笑。 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气候变化,60多年前划定的标准已不再完全适用当下的情况,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周围的地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