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述西沙诸岛考察记(2)
时间:2019-02-27 12: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此时见进舱门之水水流如注,我们几个人才趟着已没了脚脖子的水奔到舱梯处,依次离开船舱到甲板上。一到甲板看到停放车辆和建材的大舱燃起了熊熊大火。我们很快得到通知,赶快转移到三层甲板等候通知。当时我们赶到三层时,船体大幅度摇摆,海水浪花已溅到三层,我们身上都有些湿了。此时许多人晕船症状明显,很多人在呕吐,这时已开舱发救生衣,我们每个人领了一件救生衣,披到身上。 当时还是夜间,我们只得到通知:船已返航。 当我们返回榆林港时,天已经亮了,船停在港池中,不能靠岸,过了一段,魏司令及随行人员也来到船上,见到我们时,向我们问好。 后来了解到大体如下:此舰为3500多吨美制登陆舰,二战后转给蒋介石军队。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军俘获,已丧失作战能力,只作为西沙后勤补给用。我们出海那天夜里,登陆舰用以封装舱门的油压封舱泵的栓断了,舱门打开,其中一门掉在海中。然后海水涌进船舱,将停在舱中的汽车浮起,在漂浮游动中,一个汽车的油箱盖打开,油气被汽车中的点火器点燃,爆炸起火。 在将无法再运到西沙的淡水等抛掉后,船已浮起,开船返航。据说,舰船爆炸起火时,曾向基地通报,但很快收发报机失灵,无法再联系,基地值班首长说:“船出事了,赶快派船去抢救。”但我们已安全返回榆林港。 我们上岸当天下午5点又准时登船!这次去的人较少,我们四个人都被安排在干部的舱室中,两三个人一个房间。在船上安睡一夜后,我们被舰长及政委请到舰船前部指挥室。舰长告诉我们:“昨天晚上,我们险些又要返航。” 原来这艘千吨以上的大船,导航仪及发报机已经失灵,现在是靠罗盘定向驶向西沙。原本上午11点即可到达,为了避开七连屿危险区,只能绕道永乐群岛方面后,再转向宣德群岛的永兴岛。要到下午2点多才能到永兴岛。当我们船驶近永乐群岛金银岛时。驻军发报,询问你们是何舰,到那里去。但我们船无法用发报机回答,直接转向永兴岛方向驶去。 当我们驶近永兴岛时,有好多炮口指向我们船。因为他们得到金银岛的情报是“有一艘来历不明的船驶向你方。请注意!”当可以驶到可用旗语联系时,我们这艘船才报明身份,安全驶进码头,这时已近下午三点。从此开始了我们在岛上的考察生活。 老渔民的记忆 到了永兴岛,向驻岛守军领导汇报后,我们就开始了正常的考察活动。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的一个群岛。它位于海南岛榆林港东南330公里的海域中,偏东的是宣德群岛,由永兴岛、石岛、赵述岛、北岛、东岛等组成。偏西的叫永乐群岛,它是由珊瑚岛、甘泉岛、广金岛、琛航岛、晋卿岛、金银岛等组成。据最近调查,西沙群岛露出海面的陆地计有22个岛屿,7个沙洲,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我们的考察是从西沙群岛的主岛永兴岛开始的,永兴岛面积为2.1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屿。那时是西南中沙群岛革委会所在地,在岛的中部建有一座三层砖红色的楼房,时任革委会主任是北京海淀人,名字已不记得了。一天我们曾登楼顶观海上日出与主任交谈过,那时除有一个海产品收购站、小卖部外,还无民用建筑,当时我们就住在战士们的营房中。 在永兴岛,我们首要的考察对象是寻找岛上人类活动遗迹。在考察中,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岛的中部有一座小庙,从座到顶,高约3米多,宽近1.5米长也在1.5米左右,门额上“海不扬波”四字仍清晰可见。庙门两侧对联为:“兄弟感灵应,孤魂得恩深”。庙虽有残损,但整体情况尚好。此外,在战士们的手中,及革委会办公楼里尚存一些晚清时代的瓷片及铜钱。这些铜钱,最古的可见王莽时代的“大泉五十”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政和通宝”“宣和通宝”以及明代的“永乐通宝”等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码头上遇到了长期在西、南沙群岛从事生产活动并著有《海路簿》的苏德柳和彭正楷等老渔民。 苏德柳时年已69年,仍精神矍铄,带领琼海县潭门公社草塘大队的乡亲们前来西沙群岛捕鱼、捞参。他从父亲手中转抄下来的《海路簿》记述了先人来往于西沙、南沙甚至更远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等的航海针位和更数,准确而真实地记录了汉民先辈在西、南沙群岛航海经验及众多岛礁的名称。与其同行的较年轻的汉民说:至今苏德柳老人还可深潜至30米捞取海参。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南越士兵直接登岛受挫
- 下一篇:湖北21岁辅警负伤擒贩毒嫌疑人 称“为梦想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