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从诗词感悟毛泽东的伟人家风(5)
时间:2019-02-27 09: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娇娇要读中学时,毛泽东决定给她取个学名。他从《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取了“敏”字,又因当年撤离延安时曾化名“李德胜”,于是给她取名“李敏”。 1954年暑假,毛泽东让江青带李敏、李讷去北戴河度假。毛泽东写信给李敏她们,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 不久,毛泽东来到北戴河,带着李敏她们下海游泳。畅游之余,他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浪淘沙·北戴河》。李敏后来回忆道:“爸爸提及曹操,提及《观沧海》,除了想提高我的中文水平外,还是希望我能从诗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受到教益。” 6、致信李讷论婉约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是江青唯一的女儿。名字取自孔子《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李讷性格内向,从小爱读书,话语不多,倒是名副其实。1940年,毛泽东把李敏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后,身边只有李讷一个孩子。毛泽东总是抽空带她散步,教她识字,给她讲故事,称她“大娃娃”,李讷则叫毛泽东“小爸爸”。一老一少,其乐融融。到北京后,李讷进入育英小学读书,后来她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1957年8月1日,毛泽东忙完之后,睡不着觉,吟诵起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两首词。他有感而发,给家人写信谈论宋词特点:“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睡不着觉,哼范词,写了这些。江青看后,给李讷看一看。”这时李讷还是中学生,他想要李讷把握宋词的总体风格,在豪放婉约之间可以侧重,但不可以偏废。 李讷小时候打针时有一截针头断在肉里,一直没有取出来。1958年1月,李讷突发急性阑尾炎。医生决定两个手术一起做。阑尾炎手术很顺利,但是取出断针的手术却很费劲,术后伤口感染,李讷高烧不退。 1958年2月3日,毛泽东给李讷写了一封长信,鼓励她顽强战胜病魔:“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毛泽东还抄录了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的诗句来勉励她:“为你的事,我现在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 1959年,李讷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她上大学之前,毛泽东自编了一本“教材”。李讷回忆说:“父亲先让我们读《水浒传》,因为《水浒传》好读,故事也比较引人入胜。然后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诗词。”毛泽东还将自己选编的诗词打印成册,装订了好几本,每个孩子一本。 1963年初,李讷给父亲写信,剖析自己的思想状况,还谈到读《庄子·秋水》的感想。庄子在《秋水》篇中叙述了一个妄自尊大的河伯的故事,李讷读后触动很大。毛泽东立即给她回信,写道:“刚发一信,就接到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以上我只是列举了毛泽东良好家风的一些具体事例,我们的确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比如,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我们每个人都要像毛泽东那样,重视家风建设,建设美好家庭,共创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