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从诗词感悟毛泽东的伟人家风(3)
时间:2019-02-27 09: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1963年9月1日,毛岸青和邵华请求毛泽东抄写《蝶恋花·答李淑一》给他们留念,毛泽东提笔写成“我失杨花君失柳”。两人提醒毛泽东:“不是‘骄杨’吗?”毛泽东沉思片刻,答道:“称‘杨花’也很贴切。”称“骄杨”,是共和国领袖对一个革命烈士的颂扬,这是于公而言;“杨花”属于夫妻之间的昵称,这是丈夫对妻子的爱恋。毛岸青、邵华感慨道:“称‘骄杨’表达了爸爸对妈妈的赞美。称‘杨花’,又表达出爸爸对妈妈的亲近之情。” 毛泽东如何教育子女:舐犊未必不豪杰 下面,我谈第三个话题:舐犊未必不豪杰。 毛泽东曾有十个孩子,其中杨开慧生了三个男孩,贺子珍生了三男三女,江青生了一个女儿,但只有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长大成人。毛泽东多次承受失去子女的打击与痛苦,他也难免对子女们产生亏欠心理,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更多的父爱以求弥补。他操心孩子们的健康和生活,关注他们的学习与工作,更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毛泽东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强调“吃苦、求知、进步、向上”。这里只讲毛泽东用诗词教育子女的一些事例。 1、丧子低吟枯树赋 1930年,毛岸英、毛岸青和杨开慧被反动军阀何键投进监狱。母亲牺牲后,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被送到上海,毛泽民把他们交给大同幼稚园抚养。1931年5月,小岸龙不幸夭折。1932年上海地下党遭到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迫解散,岸英兄弟流落街头,苦不堪言。1936年夏,党组织找到岸英兄弟,辗转把他们送到了苏联。1938年,毛泽东才和他们建立了通信联系。 在1941年1月31日的信中,毛泽东这样写道:“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生活相对稳定,心态相对平和,写了很多理论文章,但诗兴不浓,作品也很少。写诗要有激情,毛泽东从来不会为写诗而写诗,即便是儿子有要求,他也没有答应。毛岸英童年漂泊流浪,后来又在国外生活,可能毛泽东担心他看不懂古典诗词。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年仅28岁。毛泽东得知噩耗时,声音沙哑地一声长叹:“唉,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他强忍悲痛,凝望着窗外已经萧条的树枝,低吟起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960年11月25日下午,毛泽东走出菊香书屋。在一株高大的松树下,他以极其低沉的声音,突然唱出了京剧《李陵碑》中杨继业的几句唱词:“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为什么此一去不见回头?……”毛泽东声音哽咽,再也唱不下去。这一天是岸英牺牲10周年的纪念日。人世间的痛苦莫过如此! 2、待思齐情同父女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把悲痛压在心底,不忍心告诉儿媳刘思齐,一瞒就是三年!这对毛泽东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直到1953年,毛泽东才把实情告诉她。毛泽东深情地对她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从此,毛泽东称她为“思齐儿”,特别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不断鼓励她振作精神。 1954年,刘思齐高中毕业,毛泽东送她去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力系深造。刘思齐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很孤独,经常生病,加上由文科改学理科,她感到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期间,刘思齐写信给毛泽东,提出了转学国内的想法,毛泽东当即回信表示赞同。 1957年10月,刘思齐转入北京大学俄语系学习。1959年1月15日,毛泽东在给思齐的信中写道:“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 1959年,刘思齐大病一场,毛泽东于8月6号给她写信,称呼用的是:“娃”。信中抄录了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泽东写道:“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刘思齐一直难以从失去岸英的痛苦走出来,毛泽东对此非常焦虑,多次劝她找个合适男友再成个家。在毛泽东的反复劝说下,直到1962年2月刘思齐才和杨茂之结婚,改名刘松林。毛泽东对此深感欣慰,把新作《卜算子·咏梅》抄给他们作为贺礼。毛泽东是想告诫他们:生活之中充满艰辛坎坷,要像梅花那样不畏严寒,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地面对一切生活磨难。 3、岸青惊梦掀波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