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预测押题集合一(4)
时间:2019-04-21 04:24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紫苏是味好药,也是个好名字。”紫苏忽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竟然爱上了祖父的紫苏,爱上了祖父书桌上那本发黄的《本草纲目》,爱上了那些关于中草药的口诀: 避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 泻心火,清湿热,当用连翘,去喉肿,化积痰,可吃枇杷。 …… 一日,紫苏在书上读到:“苏字,如果写成繁体字‘蘇’,有禾,有草,有鱼,基本就是很美好的一段世俗生活了。”紫苏明白,世俗的生活要靠健康的身体来成全,祖父的紫苏,祖母的紫苏,手牵着手,才有了每一段美好的世俗生活。明白了这一切,紫苏真正懂得了祖父给自己取名的用意。如今,她更愿意与祖父共同侍弄药圃,也愿意与祖父母的紫苏待在一起。 名师点评 本文文字长短有致,灵趣有余。联翩佳句,信手拈来,文风饶有生机,不论是“屋后小药圃……”“屋前院子里”,空间情境的前后对应,还是“一朵嫩黄色的丝瓜花悄悄飘落在爷爷头上,银白的头发,嫩黄的花朵,相映成趣”,虚景实情的细致渲染,一切都显得境之淡雅、情之深沉。 文字虽清新,却能承载深厚的情感寄托,借“紫苏”这一具体物象,通过具体的细节铺垫,反复渲染了孙女和祖父母之间的浓浓亲情。结构就如一串珠子,开篇点题,文末拆字,在对深厚的中药文化叙述间,一派怡然自得、相扶相依的人间图景得以彰显,足见笔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传统文化 一、 阅读下面材料作文写一篇文章。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重磅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该节目以国宝“前世”和“今生”为主线,介绍国宝故事,普及文物保护知识。除文物专家之外,节目还邀请了有影响力的名人共同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节目上线以来,收视率极高。有人说,流量明星、“老戏骨”、文物专家共同“护宝”的形式真吸引人;有人说,看完泪流满面,此生不悔入华夏。也有人说,国宝成“网红”,央视脑洞真大;有人说,文化速食化、快餐化的风气蔓延到文博界了么?……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 “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 去年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5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5分钟。而电视片《国家宝藏》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 还有那面源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温司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历史源流之“真”,还原“五代故宫人”的梁氏家族参与抗战文物南迁、与国宝生死相随,让人深信国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皇皇汉字就是国人信仰所系;还有围绕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纳百川心胸与“问不倒”的“海归”故宫志愿者,勾连起几许神奇的默契。随着一件件国宝的故事徐徐展开,观众纷纷留言:“忍不住泪目”“向文化传承者致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信、骄傲”。 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精神享受。从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观者的热情令人感动。衣食足而知礼仪,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 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匠心”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