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再见,SIM卡(3)

再见,SIM卡

中国电信方面,也已于去年10月31日宣布开通了eSIM服务,首批试点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广州、成都及南京,仅限当地手机账号开通使用。去年12月,中国电信宣布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城市增加到7个,同时支持4款智能穿戴设备。

当然,三大运营商在推进eSIM服务方面做得努力值得肯定,不过,到目前三大运营商都没有开始对智能手机eSIM功能的启用。要知道,未来虽然是物联网的时代,但智能手机,仍然会是消费者接触最多的智能硬件设备。

这不禁让小编想到IT之家网友Qidodo在《中国联通宣布eSIM业务拓展至全国》这篇文章底下发表的评论:

“智能设备上可用eSIM是把蛋糕做大,手机上可用eSIM是改变蛋糕的分配方式。前者何乐而不为,后者困难重重。”

再见,SIM卡,不是虚妄的口号

尽管困难重重,小编仍然相信,“再见,SIM卡”,不是虚妄的口号。

和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追求灵活、应变的思维不同,科技产品的发展趋势,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朝着高集成、固定的方向飞奔,例如手机的发展历程就是集成越来越多通信之外的能力的过程,汽车,也从传统的代步工具集成到个人娱乐中心甚至未来成为连接生活的核心空间,而小小的SIM卡,从1991年在芬兰某运营商的第一次商用开始,已历经了28个年头。这28年里,SIM卡越来越小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运营商们绑定用户、跑马圈地的无上法宝。

不过《浪潮之巅》里总结过去有言,“IT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反摩尔定律使得IT行业不可能像石油或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如果说,SIM卡这些年越来越小是量变的过程,那么进化为eSIM或者更终极的iSIM,就是质变了,这是不可逆的趋势。

再见,SIM卡

知名演化经济学家佩雷斯有一个技术革命周期理论,这个周期大概是50-60年,但其实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科技行业,一项事物的巅峰很难保持三十年,甚至很难存活三十年(除非你特别厉害),例如,索尼上世纪70年代的特丽珑显示器和Walkman曾经何其辉煌,但都在迈入本世纪的时候走向没落,再看LCD液晶屏幕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如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虽未凋零,但也已开始走向衰落,再回到通信行业,曾经对运营商而言理所当然的通信漫游费,也没有活过三十年的“大限”。

而在推进eSIM的进程中,我们也不能小看终端厂商们做出的努力。在2014年,苹果就在美国和英国市场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引入了Soft SIM(某种程度上你可以理解为eSIM),2015年,苹果又开始计划与三星等其他公司联手推出一种eSIM卡。然后2017年发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3中,就支持成熟的eSIM卡技术,去年发布的iPhone XS系列中,也有实体SIM卡和eSIM卡组合的双卡双待,在国内,华为的天际通也是基于海思SoftSIM技术……

再见,SIM卡

另一方面,ARM也在积极推进iSIM技术,目前已经获得了部分关键生态系统参与者的支持,包BT、SoftBank和Sprint等。

无论eSIM还是iSIM,手机永久告别实体SIM卡,是大势所趋,但也注定是需要运营商和终端厂商两方面共同推动,对于运营商而言,改变蛋糕分配方式不可避免,但这也并不会对他们造成毁灭性的伤害,无非是,需要以更加积极求变的姿态投入市场竞争,寻找传统的语音、短讯、流量之外的新的增长点,相反,永久抱着小小的SIM卡,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