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攻坚种出重庆最大“摇钱”树(图)(2)
时间:2019-04-10 14:53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重庆降雨量本来比较丰沛,夏季气候湿润,很少有过极端30天以上干旱少雨天气,果园平时需要灌溉的频率很低。因此,多数果园老板和橘农出于成本考虑,一般没有采用喷灌等技术。 旱灾发生后,熊伟立即率队开展研究,试图找到一种在三峡库区季节性缺水情况下,柑橘抗旱保树、稳产增收的节水灌溉技术。 这个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冒酷暑、钻果园,连续两个多月反复试验,终于发现并试验验证了“特大干旱下柑橘水分逆境生理响应对叶片脱落的影响”,又集成创新了以柑橘灌溉设施节水、土壤集雨蓄水、生理节水降耗为主的穴灌非充分灌溉综合节水技术。 这项技术的关键,就是在每株柑橘树下挖1-2个小土坑,干旱时注水30-50升,让其缓慢渗透至果树的部分根系活动层。对果树绝大部分根系,任其缺水,诱导树体产生缺水信号,减少叶片奢侈性蒸腾耗水和抑制新梢抽生,增强树体耐旱性能。 运用该技术,橘农每次仅需灌水2立方米/亩,可保证柑橘树抗旱7天,全年一般只需灌水3-5次,即可满足全年灌溉要求,较以前120立方米/亩的灌溉定额节水93.3%。 “我们用最低的成本,破解了这一困扰多年的世界性瓶颈难题。”熊伟说,该项技术只需橘农每亩增加80元成本,就可以解决我国南方季节性缺水区全年抗旱保树稳产增收问题。后来,该项成果荣获当时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一次橘树“抽血化验” 一举破解落果、枯水两大世界级难题,农业部连续两年将其定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3年让晚熟柑橘累计增产200.07万吨 旱灾挺过去了,雪灾又来了。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遭遇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包括重庆在内的20个省(区、市)带来重大灾害,南方一些地区的柑橘树普遍受灾。 当时熊伟非常担心:重庆柑橘,特别是晚熟柑橘能挺过去吗? “那次,库区只有小部分晚熟柑橘安全越冬!”熊伟说,这次大寒潮暴露出重庆晚熟柑橘两大越冬瓶颈:一是越冬落果多,二是果子酸味十足、囊瓣干枯。 如何破题? 当时的农业部、科技部、国务院三建委以及重庆市拿出上亿元资金,安排市农技推广总站熊伟团队集合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专家,对这些瓶颈进行联合攻关。 但经过多年钻研,科研人员一直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重庆地处西南山区,土壤和气候多样,山上和山下情况不一样,同一果园内不同的果树情况也不同,简单的测土手段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一次偶然间的发现,却让专家们在一次“验血化验”监测柑橘营养过程中,找出了柑橘落果、枯水问题的症结,一举攻破这两大世界级难题。 2011年1月初,三峡库区又经历了一次较大寒潮,导致沿江各区县晚熟柑橘受灾严重。专家们当即赴库区查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寿的晚熟柑橘基地,-3℃天气下柑橘大面积落果,但基本无柑橘树受冻死亡;然而在巫山县福田镇橘园,同一家公司种植的相同品种的柑橘树,在-5℃天气下,地上部分冻死率达15%,但整棵树的果实却没几个落下来。 科研人员立即调取全市2006年以来550个采样果园的柑橘营养监测数据,分析查找蛛丝马迹。 通过20万样次检测分析和试验验证,他们发现,落果严重的长寿基地,叶片平均含钾量为0.54%;而发生树冠冻死却不落果的巫山福田果园,叶片含钾量为1.03%。 莫非是缺钾?熊伟团队在2012年开展了一项对比试验:指导长寿东源果园给橘树补钾,使叶片钾含量由0.54%升至1.17%;指导邻近的长寿保合果园保持不变,让橘树的含钾量仍为0.54%。 次年冬天,再次经历了一场-3℃的寒潮后,长寿东源果园的橘树基本无落果,实现高产稳产,而长寿保合果园落果率高达70%-80%。专家们同时在奉节、巫山、云阳等地开展对比试验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所有发生落果情况的果园,共同原因是缺钾! 这一研究成果一公布,顿时在业界引起轰动。 熊伟团队又开始攻克晚熟柑橘果实“枯水”问题。 “三峡库区有98.5%的柑橘园缺锌,我们同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缺锌柑橘的锌离子转移验证实验,证实柑橘缺锌与枯水有显著相关性。”熊伟团队在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的帮助下,终于探明了晚熟柑橘果实枯水发生的因素、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方法,研发了一系列晚熟柑橘冬季保果防落防枯水新技术,集成创新了整套柑橘保果、防枯水新技术、新工艺,创造发明了专用有机配方肥和保果防落抗枯制剂等新产品,并获得6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