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难再续命,共享单车涨价求生(3)
时间:2019-04-08 16:53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尽管车辆如此供不应求,运营人员也没有足量投放,一般只投放一百四五十辆单车。上午10点燃财经再回到此处,车辆又变得空荡荡。“我们每天的投放量是有限制的,一天200辆左右,一般上午投放一百四五十辆,剩下的数量下午再投放。”一摩拜运营人员称。 他称,如果上午足量投放,那他下午就没有剩余的投放量了。“我们每个月的工资固定,每天给我们派的任务就是这个量,干多了我们也没有动力。” 他给燃财经算了一笔账,在这个路口的400多辆车,如果按每辆平均每天骑行3次,每次收费1元,一个月可收入3.6万元,除去3个运营人员的工资共计1.3万元,还剩2.3万元。按每辆摩拜单车成本价1000元计算,400辆车共计40万元。 这样算下来,400辆车接近两年才能收回成本。然而这还不算车辆的丢失、维修、损耗、平台费用等隐性成本。 涨价遭部分用户反感 投资人称是市场规律 对于此次共享单车涨价,不同的用户也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用户徐先生对燃财经说,最初他看到小蓝单车涨价时并没有在意,但是自己使用后发现每次扣费都比之前贵了一半,“我一般出门坐地铁、去超市会骑小蓝单车,以前每次只收1元,现在每次都是1.5元,有时候还收我2元。这样下去时间久了成本也很高,我还不如自己买一辆单车,或者坐公交车更划算。” 在某网站发起的关于涨价后是否还会使用共享单车的投票中,195人参与了投票,其中有76%选择不会使用,24%的用户选择会继续使用。
这个结果,和近日哈啰出行委托全球知名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执行完成的《2018共享单车行业报告》结果颇为一致。报告中称,超过61%的受访者在提及新品牌尝试的原因时,更好骑成为了最大的动力,其次则是价格便宜或者有一定优惠力度(59%)。 一名摩拜单车运营人员称,许多用户是为了方便“最后3公里”才使用共享单车的,这个距离下15分钟基本都可以完成骑行,因此这次涨价不会影响这部分人群。 摩拜单车投资人、祥峰资本合伙人赵楠在分析共享单车涨价时称,共享单车行业和团购、外卖、打车等行业一样,从成立到高度竞争,再到借助资本力量获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这是一个市场发展的规律和新物种的成长过程。 他认为,目前摩拜在北京市场已经摆脱了过去一两年和ofo的高度竞争,处于一枝独秀的阶段。在这种市场规律下,摩拜已经具备了适度涨价的能力和空间。这种业态不可能一直处于补贴和价格战,补贴和价格战只是竞争手段,为了市场占有率的争夺。 赵楠称,单车行业的成本主要包括制造成本、运营成本、人员维护成本。目前阶段摩拜没有继续造新车来扩张,处于存量的深度精细化运营阶段,所以造车成本没有扩大,运营成本也有很大缩减。未来随着市场格局的稳定,摩拜的运营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此时,涨价是为了提升共享单车自身的造血能力。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单车成本下降、运营成本缩减、服务质量没有改观的情况下,仅仅是“为了提升共享单车自身的造血能力”而涨价,颇有些站不住脚。他认为,共享单车从以前的免费骑行到现在的涨价,可以看出共享单车正在迎来理性的运营阶段;但共享单车原本的商业模式中毛利率很高,亏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运营没有跟上,现在通过涨价来“造血”,是在向消费者转嫁自身运营不足的问题。 这正应了摩拜单车创始人李斌在2017年12月10日“创业者的生态圈”尖峰论坛上的一句话,“补贴那么多钱,到最后会变本加厉收回来”。只是不知道,共享单车的价格未来到底会变本加厉到何种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