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云南镇雄:族谱里的“接头暗号”(2)

从战争的进程也可看出,明朝军队平定云南时,首先要平定的便是曲靖、乌撒等滇东北地区。因为这一带是云南门户,更是联系中央的纽带。稳定了滇东北一带,也才能稳固明朝政权对云南的统治。因此,明朝政府对于这一地区的统治更为重要,政策也由调北征南转为调北填南。洪武十五年,明军在平定云贵高原后,为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权力的真空地带而重蹈覆辙,朱元璋决定由足够强大的军队驻守,命令武节将军骁骑尉吉劦领军5700多人,分五屯留守镇雄。为了稳定军心,保障固定名额满员,军队进驻镇雄后,实行军屯制度。而镇雄至今还保留了头屯、中屯、梢屯、陈贝屯、张基屯的称谓。

《云南简史》曾载,公元1386年,湖广靖州、五开及辰、沅等卫新军中精选45000人“于云南听征”,并购耕牛2万头“分屯曲靖、越州”;从四川永宁到大理一线设置了3个堡,以军屯田。至1388年,云南军屯“军户”约为16万户,50余万人。这16万户的入滇明军最后全部都留在了云南,实行就地屯垦戍边。而这些军户几乎遍布云南全境,其中镇雄居多。同时,明朝政府又从中原、江南等地引入更多平民入滇垦殖,成为民屯。除去军屯、民屯外,还有一部分人以商屯的形式进入镇雄。昔日的镇雄人烟稀少,5700余人的军屯和部分民屯的汉人到这里后,改变了镇雄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状态。按照当时明朝的规定,军人还需携带亲属子女前往驻地,这使得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于逃跑。这些屯民,平时开荒种地,战时为军,抵御反叛。而这也完全证明了,为什么山东很多家族的记载中有乌撒卫这一地名。他们有可能之后又派往山东征战,最后落籍在了山东。

墓志铭上的征战记录

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了600余年,但在镇雄县依然保留有众多明朝时期的军屯遗迹。只要留心观察,通过墓志铭、地名和家谱厘清600年前的镇雄往事,依然有据可查。正如我们文中所提到的十大指挥。

“现在镇雄以堡、屯为名的村庄,基本都与明朝军队屯田戍边相关,例如镇雄有一个叫陈贝屯的地方,就是当年卫所的一个军事指挥中心,那里古墓碑上的文字就能印证曾经的历史。”吉永华说。随后,记者来到了陈贝屯,探寻当年的兵屯遗迹。吉永华介绍,明军在平定滇东北地区后,在镇雄境内设立了芒部卫,下设头屯、中屯、梢屯、陈贝屯等,而陈贝屯就是这几个屯的军事指挥中心。只是,现在的陈贝屯和普通乡村无异,周边都是钢筋混凝土建设的小楼。600年前的建筑难寻遗迹。但在陈贝屯一处家族墓地中,600年前明军远征云南的情况在墓志铭内有所记载。

这座墓碑的主人叫吉劦,墓碑上写有他的身份“明故始祖武节将军”。在他的墓志铭中也明确写有明军是如何征战到滇东北的。“劦公故明江南江宁府人也,习骑射,有勇略。洪武朝因南方元梁王逆叛,赦令沐英、付颖川等调北征南,当时吾祖劦恊二公乃兄弟,(授)以武节将军骁骑尉之职。从军南下,仅三战而元梁授首。南方底定,乃奉命永守云贵。恊公从沐英去守通海,公乃守屯军堡,堡此……”

能够证明明朝军队征战云南的线索还不止于此,离陈贝屯不远的塘房乡白鸟村大树湾的山坡上还有一座“怀远将军墓”,也记录了当初调北征南的明军平定云南的史实。这座墓地同样坐落在半山坡上,以“怀远将军墓”为中心,这里成为了邓氏子孙的家族墓地。如今,“怀远将军墓”经过后人修缮后其墓碑与同一行其他逝者的墓碑组成了一个长约十余米,高约3米的大墓碑。人在山脚下,便能够看到这座巨大的家族墓碑。

“怀远将军墓”的主人名叫邓隆陆,是世袭南威将军。碑文记载他于洪武六年出任豹鞱卫流官副千户,在洪武年间先后征战山东、四川万县等地。洪武十四年征云南,攻克普安、曲靖等地。洪武十五年正月拨守乌撒,三月开设乌撒卫。洪武十九年五月钦升明威将军毕节卫世袭指挥使佥事。后又征都匀、西葆、瓮州等地。洪武二十一年因军功卓著,由洪武皇帝褒赠怀远将军同知指挥使司事,赐金50万两,锦缎8000匹……洪武二十四年,邓隆陆告老辞官,此后长眠于白鸟。

族谱中的历史传承

镇雄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因朝代变更以及时代发展,造就了它纷繁复杂的历史成因和版图沿革。“改土归流”和商贾迁移使这片土地饱受中原、巴蜀文化的拥抱,成为独特的“三川半”。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