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跑步进入都市圈时代,济南青岛,你和谁组CP?(2)
时间:2019-04-05 12:19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早在10年前,青岛就与潍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青潍一体化发展”概念,2017年提出“青岛都市圈”概念,而长三角一体化也提了多年,为什么直到2019年,我们才真切感受到中国都市圈时代来临的浪潮? 截取其中一个细节看。 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 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新一线明星城市挑起的抢人大战一浪接一浪,已经将落户政策降低到几乎零门槛,以至于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这个放开落户门槛的大消息时,已经没有任何震撼力了。 连户籍这个原本高不可攀的壁垒都被市场冲破,还有什么不能发生的呢? 在高铁网络这个快速通道催化下,人才这个最基本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了区域壁垒,加速了都市群时代到来,蝴蝶效应正在发生。 以山东本土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发布的一季度山东人才流动报告看,山东人力资源正以“高铁2小时交通圈”被长三角和京津冀吸附。同样,山东省吸纳的,除了东北三省外,河南、河北都在山东的“高铁2小时交通圈”内。
在被视为山东人力资源供应腹地的菏泽和枣庄,正是这几年来人力资源外流的地区。
注:数值低于1,代表人才净流出。数值越高,数值越高,代表人才净流入量越大。 2018年3月,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提到首都经贸大学吴康副教授有关“城市收缩”的研究。
这是吴康利用2007年—2016年中国城市建筑统计年鉴发现的收缩城市地图。 这项研究显示,2007年-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像黑龙江伊春的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末已开始收缩,这样的收缩城市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出现。在城镇化进程比中国早得多的美国,早已出现类似匹兹堡这样因为产业衰落而产生的“铁锈地带”。
图为“收缩城市”研究者拍摄的黑龙江伊春街景。
图中这个词云图来自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龙瀛对于“收缩城市”的研究。字越大,表示这座城市在2000年—2010年人口流失的比例越高。 这个时候,融入区域中心城市,解决人口外流导致的城市收缩问题,已经是这些中小城市别无选择的选择。 人才用脚投票,它表现出的是吸附与被吸附关系,同样在重构区域经济的圈层结构。 齐鲁人才网2018年的就业大数据分析,16市的人才流动,泰安、济宁、德州、聊城、菏泽、枣庄、淄博、滨州、临沂首选济南;济南、潍坊、烟台、日照四市求职者流动首选青岛。 这显示了济青两大都市圈对周边人才的吸附能力。相比之下,烟台的辐射力更多体现在对来自威海人才的吸纳上。 从人才净流入看,2018年青岛人才净流入全省最多。但随着强省会战略实施,齐鲁人才网2019年一季度就业招聘大数据发生戏剧性反转,济南人才净流入量成了全省最大。 同样,对比齐鲁人才网去年四季度数据,山东省人才流失状况出现大幅缓解,人才留存率上升13.7%。 抢人大战为什么至今不消停?仅仅是为消化房地产吗?如果连人口规模都没有,如何拿到“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入场券? 实行强省会战略、构建济南都市圈,从当下人才流动特点看,这是非走不可的一步棋。 青岛市委书记南下深圳揽971亿投资,潍坊要借势借力青岛都市圈 3月1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联合撰写《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对全国34个都市圈进行了评价,长三角和珠三角属于成熟型,首都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济南都市圈为发展型都市圈。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