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三服务”是否到位 进村入企到现场来看看(2)
时间:2019-03-25 19: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走进慈溪周巷镇万安庄村,处处可见精美气派的联排别墅。村党支部书记宋忠华告诉记者,去年,村级集体资产已达5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但就是这样一个富村,每年,都要为土地指标“头疼”。 “大量小微企业散落在村里,不仅影响村民生活,企业发展也很受限。我们一直想把企业迁出去,可就是没有土地指标啊!”让宋华忠欣喜的是,1月初,省、市领导进村送服务,了解村庄发展难题后,慈溪市经信部门多方协调,从附近的“众创城”划拨出35亩土地指标。不久后,万安庄村首批38家企业就将搬迁安置。 “不为办不好找理由、多为办得好想办法”,这是省委对“三服务”的要求。记者调查发现,各地干部真心诚意为企业、基层、群众想办法,一大批老大难问题逐一破解,也摸索出不少好的机制和做法。 例如,开化何田乡将“三服务”活动细化为“百日打卡”和“春笋行动”,要求47名乡干部在100天内实地走遍46个自然村,并提交“问题清单”,由此,残疾人照料中心、清水鱼养殖基地等破解老百姓民生、发展难题的项目陆续开工;德清进一步明确“责任清单”“落实清单”,要求干部在走访过程中现场发现问题,直接落实责任,避免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提升“三服务”效果…… 省委要求,“三服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就事论事、对症开方,把服务精准高效地落到企业、群众、基层的急需处。对照这一要求,部分地方在解决基层痛点、堵点时,仍存在一些不足。 调研情况、解决难题不深入,导致干部转了一圈又一圈,问题依旧是问题。近3个月来,到温州一中型家电企业送服务的干部很多。但干部来得越勤快,企业负责人越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提什么诉求,每个部门又擅长解决什么问题。”他告诉记者,眼下,企业迫切需要在10月的广交会上,将公司展台面积从9平方米扩展到18平方米,“这关系着明年10%以上的订单量,希望能派专员下来面对面、一对一解决问题。” 还有的地方,部门之间缺少统筹协调,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海宁农业种植大户张亚敏在周王庙镇陈桥村流转了100余亩土地,种植蔬菜、水果。这些年,大棚一年年更新,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大量农业废弃物,塑料地膜堆成了占地四五十平方米的小山。 借“三服务”契机,老张向海宁市农业农村局反映了这件“烦心事”。当地干部也很重视,立刻联系一家公司,帮助运走了堆积的地膜。“但这样治标不治本啊,再有新的废弃物产生怎么办,其他农户家的地膜怎么处理?”老张愁眉不展,“农业、环保部门最好组团来,从源头和终端上想想办法。” 与张亚敏一样,对于企业、基层、群众提出的问题,不少人希望能少一些“花架子”、少搞套路捣糨糊,把解决问题的方案考虑得细之又细。
针对企业反映的高峰期用电不足问题,3月21日,黄岩澄江街道负责人与电力人员一起踏勘施工点位,增加电力供应。 区报道组 周薇薇 供图 老百姓满意与否 点赞:80%的受访对象表示满意 期盼:经常“回头看”,跟踪服务到底 群众满意导向,是省委对“三服务”的原则性要求。走访13个县(市、区),40余个企业、村庄(社区)后,记者发现,绝大部分老百姓从内心深处赞同和支持“三服务”活动。 开化七一电器负责人余松永就是其中一位。这两年,通过“以商引商”,他先后说服5家上下游企业来到浙西,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链。但各家企业规模都不大,难以够上“县级龙头骨干企业”标准,一直无法享受低息贷款、投资返还、退税等优惠政策。 “去年以来,市场风险增大,企业面临重要关口,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余松永说,1月初,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先后到企业走访,县委书记亲自督办,经信局出台方案,将七一电器与华宝、珀力姆等6家关联公司合并成集团,列入县级龙头骨干企业,“多亏了‘三服务’,解了燃眉之急”。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