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美丽家园(2)
时间:2019-03-01 11: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在浙江省安吉县港口村,一名儿童准备将垃圾扔进摆放在村口的分类垃圾桶(2018年8月16日摄)。浙江省自2013年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目前已在全省乡村地区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发源地附近被固化的沙丘(2018年9月8日无人机拍摄)。近年来,针对雅鲁藏布江生态环境现状,西藏自治区制订实施了全方位生态保护规划,在源头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人工种草”“退牧还草”等多种有效措施,增加和保护上游植被,防治沙化,成效显著。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2018年10月27日拍摄的凉水河畔的住宅小区(新华社记者李欣摄);下图:2013年2月27日拍摄的凉水河(资料照片)。凉水河曾是北京南城最大的污水排放地。经过黑臭水体治理、留白增绿,污染多年的凉水河正在复苏:水变清了,河岸变美了,一条条滨河步道、一座座滨河公园,更是给周边群众满满的获得感。新华社发 河北省邯郸市环保局魏县分局无人机在魏县一家企业监测空气质量指数(2018年11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河北省迁安市蔡园镇刘庄子村的村民在村北铁矿废料场栽植松树(2018年11月25日无人机拍摄)。近年来,河北省迁安市把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突破口,狠抓治理、修复、复垦,以解决因采矿带来的土地荒芜、环境破坏等问题。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耿明明(左)在洞庭湖的一处观测点对湖水进行取样,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2018年8月25日摄)。为了给洞庭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研技术支持,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在洞庭湖区建立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全方位为洞庭湖“把脉诊疗”。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这是2018年5月26日拍摄的巫山小三峡岸边的野生猕猴。近年来,巫山小三峡景区两岸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吸引越来越多的野生猕猴聚集于此。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黑颈鹤在拉萨市林周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上空飞翔(1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2月19日,游人在云南省罗平县金鸡峰丛拍摄油菜花田日出景色。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麦积区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
- 下一篇:巴基斯坦空军驾驶枭龙战机击落印战机?国防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