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侍御”即崔成甫说补证(2)
时间:2019-02-27 19: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殿内文殊、普贤,两铺圣容,绥安员外尉、博陵崔成甫为亡妻范阳卢氏追福崇修也。素成未绘,普贤座前,有光现于地中,因得额珠,合相圆满,昼夜腾耀,道俗异焉。其西间文殊,水晶毫相,近如圆月,远若大星,灿然炳焰,又经数日。岂诚感欤?惟圣应欤? 成甫初谪湘阴,历汉阳,又移绥安。卢氏抱疾,行□(至)□(水)阳,于舟中殒逝,半路相失,载柩来斯。呜呼!奉亲执馈,凡廿□(余)载,荣悴流离,死生契阔,痛逝者之苦别,恨生□(者)之至艰,抚□(膺)增恸,碎心祈福,冀凭实相,下拯冥途,灵珠洞□,圣容慈救。哀哉!卢氏魂兮! 生□□重叙□□□成甫小男名长生,字何郎。子天假□□(聪颖),生知辨慧,一晬丧亲,□(弱)龄夭折。当寄居此寺,餔于斯,戏于斯,游迹尚存,手泽可念,□□(不幸)染疾,邀其乳母,将头花两陲,诣二菩萨,安于髻上,翌□(日)而□(返)。天乎!妻亡子丧,泪枯心折,□(难)识此业,不知何缘。翰林学士李白哀而铭之曰:金镮才辨,玉秀不实,惟佛与佛,乃能知之尔。 大唐天宝十三载龙集甲午十一月五日建,崔成甫文并书。(11) (按,□系原碑漫漶缺字,括号中文字为笔者根据前后文字臆补。) 这篇崔成甫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功德记》,可为“崔侍御”即崔成甫说提供许多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崔成甫的生平事迹提供了许多新的史实。 1、时间相合。李白于天宝十二年至宣城,而崔成甫此记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从全文看,此前其既有丧妻之戚,又有失子之痛,则崔成甫至宣城的时间当早于李白。故二人此数年间才能有多次交往,才能常常诗文唱和。崔成甫子崔长生早夭,也是李白为之作的墓铭。 2、生平履历相同。崔成甫天宝五年贬湘阴尉,又历汉阳尉,最后改绥安(即今广德县)员外尉(12)。在赴任绥安的途中,其妻卢氏病殁,崔成甫就近“载柩来斯”,其妻当葬于宣城。崔成甫居丧期间,也寓住宣城某寺(13)。从碑记看,崔成甫寓住此寺的时间当不短,其子崔长生“餔于斯,戏于斯,游迹尚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崔成甫在任职绥安期间,其家仍安在宣城,崔成甫也很可能因公干去过金陵。这样崔成甫与李白二人交往的时间就更加充沛了,从而也很好地解释了李从军先生的疑惑:崔成甫在沅湘一带待罪贬官,何以能长期离职去金陵、宣城一带与李白酣歌宴乐呢? 3、文风一致。据李白《泽畔吟序》,崔成甫一生遭际坎坷,故“恸哭泽畔,哀形翰墨”,“微而彰,婉而丽,悲不自我”,发为诗文自是“怨者之流”了。从这篇《文殊、普贤二菩萨功德记》来看,崔成甫“泪枯心折”地叙一生际遇,妻亡子丧之痛,我们读来何尝不与李白一样“览之怆然,掩卷挥涕”?沉郁悲怆,而又发之以微而婉,碑记的文风与《泽畔吟》的诗风完全一致。 三、简短的结语和推论 综上所述,崔成甫晚年主要生活在宣城一带,李白诗中的“崔侍御”必是崔成甫无疑,崔成甫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功德记》对其晚年履历有重要补充。 或者我们还可以作更大胆的推测:崔成甫妻、子均葬于宣城,其晚年贫困交加,英年早逝,去世后家人(若还有家人的话)无力营葬至原籍,又正值安史之乱之际,时局的动荡也不允许将其灵柩运回原籍,故崔成甫卒后很可能也安葬于宣城,李白正是在宣城得到了他的遗物——《泽畔吟》诗集,并为之作序。若此推测成立,李白、崔成甫研究中的许多问题,也就有了合乎情理的解释了。 注释: ①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李太白文集》卷十)参见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第92页。 ②《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1月版,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5月再版 ③《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见《文史哲》1979年第1期,后收入郁贤皓《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④关于韦坚案,可参见《旧唐书》卷一○五、《旧唐书》卷一四七《韦坚传》。 ⑤《泽畔吟序》,亦作《泽畔吟诗序》,见《李太白文集》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质疑》,见《文史哲》1984年第6期。 ⑦见《李太白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二诗分别见《李太白文集》卷十一、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赠崔侍御》,见《李太白文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见《李太白文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文殊、普贤二菩萨功德记》,见《宣城右集》卷二,明天启年间刻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