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是枝裕和, 用细腻的底层生活 揭示残酷真实的人生(2)

  “平静而清澈,像一杯冷冷的白开水。”是英国《卫报》对《小偷家族》的评价。在外媒看来,这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像一把利刃,剖开人性,刺痛人心。它揭开了日本当今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如同一则当代日本寓言。

  细腻、悠长、悲悯、温暖,这些早已成为是枝裕和电影的关键词。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保存着纪录片的底色,跟他早年十年纪录片生涯有极深的渊源。他用真实的镜头去探讨真实,刻意隐去导演的存在感,描述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引申到社会议题。这些困境看起来如此平淡,波澜不惊,却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它关乎爱与家庭,关乎生死与别离。

  他的故事里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家庭,在絮絮叨叨的琐碎里展现人的弱点或是怯懦。你会相信,生活就是如此,有残缺,也有美好。

  所以,是枝裕和电影主题总会围绕着生命与死亡。每一部电影中,死亡总是一根隐藏的暗线,一场葬礼、一次祭祀,或是一次神秘的自杀。

  在1995年的处女作《幻之光》里,由美子经历奶奶的离家出走,丈夫又神秘自杀。这个活着的人如何重建生活,如何自我修复?导演用昏暗的光影,雕刻出一个幽暗中隐忍的女人,带着极强的力量与生存意志,活在哀而不伤的记忆中。在佛教的观念中,生死无常,死亡未尝不是解脱和救赎,这也是导演试图传达出的日本人的生死观。

  他曾说,希望女儿长大后看他的电影《奇迹》,会理解他的想法,“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很多人说是枝裕和像当代的小津安二郎,安静地叙述家庭琐事,勾勒出一个时代,一首苦乐参半的诗。是枝裕和每次听到这种赞美,都小心翼翼地接受。

  但他唯一承认过的精神偶像是侯孝贤,因为父母出生在台南,当是枝裕和看到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就多了很强的私人感情色彩。他曾说,侯孝贤对于他电影创作的影响“像是第二个父亲”。《小偷家族》兼具的优雅与深刻,以及剧情的强烈翻转,事实上也能窥见侯孝贤电影的痕迹。

  在是枝裕和内心,他并不是第二个小津安二郎,“我认为我的作品更像是英国导演肯·洛奇(KenLoach)。”曾于2006年凭《风吹稻浪》夺得金棕榈的肯·洛奇,被《世界电影史》界定为“新现实主义中最重要的导演”,他的电影总是反映英国底层失业工人的处境与命运,批判英国当局。他的电影主角都是小人物,底层劳动者、失业工人、流浪的少年,他们都渴望得到爱与理解。肯·洛奇受到国际赞誉的,恰恰是家庭情节剧电影。相比而言,小津的家庭电影在一个封闭的、内在化的世界中。而肯·洛奇与是枝裕和的电影则是向外的,故事的主人公受到社会影响,生活在边缘,但影片不会提供道德教诲或是建议,人物的行为模式并非英雄式的楷模。这种底层的、平民的书写,带有粗粝的真实感。

  肯·洛奇曾说,“我们要擦拭掉窗上的薄雾,看到那里的真实人的生活。”这也即是枝裕和的电影渴望表达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