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
时间:2019-02-27 15: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同黑夜中划着火柴,映亮了时代的天际。农村经济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实施农业“大包干”,得民心、顺民意、看得见、摸得着,在全国迅速展开。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适合农村生产实际的生产方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深圳莲花山,一尊伟人塑像高高矗立,用深邃的目光凝望着山下那片热土……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委向中央提出允许广东先走一步,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开办出口加工区的建议。邓小平当即表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这一崭新事物在古老大地宣告诞生。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大军火速集结,艰辛拓荒:两天半建起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名扬天下,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响彻大地。 擘画既定,阔步前行,一股股强大的改革气旋喷涌而出。特区的生命力很快迸发,几年时间,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气象万千的现代化城市。邓小平视察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1984年,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8年,海南正式改制为省并划定海南省为经济特区;1990年4月,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沿边、沿江地带和内陆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模型 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中国共产党在每届的三中全会上,推出一个个事关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起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财政、税收、金融、外贸、投资、住房等方面的改革渐次推进,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开始形成……市场经济势如破竹,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刻印着新的神州气象。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与火热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性时代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些思想理论指引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推进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 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湿地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8年隆冬时节,国家博物馆门前,“伟大的变革”五个大字巍然矗立。初冬的寒意,并没有影响各地赶来的观众们的热情。大家满怀喜悦地来到这里排起长队,从“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寻找发展的印记。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将40载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画卷般呈现在眼前,从这里读到的国家发展的壮丽史诗激发着观众们的逐梦豪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