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保护传承园林文脉建设名城苏州“新天堂”(2)

强化主管部门的履职手段。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坚持“保护第一”的首要原则,在持续推动编制公布《苏州园林名录》的同时,对《名录》园林进行挂牌保护,为每座园林设立保护标识,建立“苏州园林监管信息平台”,完善园林基础信息数据库,定期开展园林监管巡视工作,指导园林管理主体单位或个人保护管理园林。在严格遵循《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的法律框架下,《苏州园林管理规范(试行)》《苏州园林保护资金使用办法》《关于办理发放苏州园林首次开放补贴的操作细则(试行)》等制度规定一一出台,鼓励社会重视做好园林保护修缮和开放利用工作,鼓励园林向社会开放,切实把《名录》中的园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对于具有较高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但保护状况不佳、亟待保护修复的12处园林,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列出了每个园林的保护修复计划,并督促各管理主体推进实施。目前,柴园、可园住宅已修复并向社会开放,唐寅故居遗址已基本完成修复,明轩实样今年将完成修复并开放,塔影园、南半园、詹氏花园保护修缮项目业已启动。

在强化园林保护修复的同时,园林开放扩面工作也稳步推进。在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的积极协调下,今年4月,畅园、道勤小筑以网上预约形式向社会免费开放,瑞园、后乐园等3处园林也将在年内向社会开放,让更多参观者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

肩负历史使命,为后人留下更多“园林记忆”

当代苏州人以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果断的保护举措,使苏州园林得到了有力恢复、系统保护和全面整治,迈出了专业保护、科学保护、开放保护、永续保护的新路,赢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特别是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建设“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决策部署,这是苏州园林保护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创举,更是实现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关键举措。

苏州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苏州作为园中之城的城市特点。苏州几乎是个天然的大园林,西南的太湖和天目山余脉所形成的天然形胜和城市相连接,自然山水和城市融为一体,具备打造百园之城的基础。市政府已经公布的三批《苏州园林名录》共纳入90处园林,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年代上看,五代1处、南朝3处、宋代3处、元代1处、明代12处、清代31处、民国8处、1949年以后重建或修建的31处;从产权上来看,国有72处、宗教产4处、民企或私宅14处;从分布范围看,姑苏区49处、吴中区16处、吴江区7处、高新区1处、相城区1处、常熟市11处、张家港市2处、昆山市2处、太仓市1处;从保护状态看,保护状况好75处、中等8处、较差7处;从开放情况看,对外开放的园林65处,不开放的25处。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建议名单也已公示结束,届时又有十余处园林将列入名录保护,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园林记忆”。

苏州已进入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传承好苏州园林,弘扬好园林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陈大林表示,他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与管理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采取公布名录、编制规划、重点修复、鼓励开放、管理行业、加大宣传等措施,加强苏州园林的群体性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把沉淀的资源激活起来,让其独特的禀赋发挥出来,真正使苏州“园林之城”这张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