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正向一线都市圈演变(2)
时间:2019-02-27 10:49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第四个条件是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和在建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但由于轨道交通在空间上分散,因此就都市圈而言,轨道交通仍然薄弱。轨道交通是都市圈发展的必要条件。北京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占30%,出租车大概占6%,加总大约占40%。东京这个比例占4%。东京1.3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有2500公里的轨道交通里程,人口是3700万,两倍于北京。最近大家注意到,为了应对经济下滑,同时也为经济长期发展创造条件,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审批并进入规划建设程序。轨道上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轨道上的其他都市圈正在加紧形成,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的提速,这将为都市圈大发展创造条件。 都市圈是集成式改革创新的最佳空间 中国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窗口期,这一时期大约会有30~50年,之后都市圈进入成熟与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发展大势之一,应该抓住。在美国,大约一半的GDP就集中在大约20个大都市圈周围,经济危机之后的恢复也主要靠这些大都市圈的带动。怎样推动都市圈发展,有一种观点是说要马上做规划,我认为都市圈意识、在都市圈进行改革比规划更重要。都市圈意识需要加紧形成,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战略愿景意识。中国都市圈战略远景意识还没有形成。在城镇化上半场,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有准确的判断。在城镇化的下半场,最大的失误是未能对超大、特大型都市圈有足够的判断。战略愿景意识需要针对以下一些问题:1.缺乏都市圈远景目标与规划;2.行政边界阻碍潜在都市圈的要素流动;3.一线都市圈人口吸纳不够;4.大城市简单采用兼并方法做大;5.过多过小过弱的卫星城、卫星镇建设。 共同体意识。上海大都市圈较为成熟,为区域服务的溢出功能绝大部分在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内,郊区的城镇集聚和辐射力总体很弱。尚未制定较权威、较系统、能与国际大都市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相匹配的上海市域都市圈规划,还缺乏市域和都市圈尺度的深入政策研究都市圈基于共同的区域与环境,具有共同的目标、问题,因而有共同的价值与利益。在共同体意识支配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有以下一些机制:1.发展权的平等机制; 2.共同利益的分享机制;3. 区域协调的成本补偿机制;4.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制约机制。 柔性边界意识。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具有开放、成长等特征,边界柔性化。都市圈柔性边界的以下特点值得重视:1.圈层嵌套:大都市圈的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次第展开。2.连绵生长:都市圈连结成为城市带、城市群、湾区经济等等。3.软硬扩容。硬性扩容是行政区划调整,城市面积增加; 软性扩容是通过合作机制,不改变行政管辖现状,进行功能扩展。4.竞合共存。例如:上海都市圈的国际商务功能、 江苏都市圈的现代产业体系、杭州都市圈的数字化、平台功能,这些功能可以起到较强的互补促进作用。 市场化改革意识。都市圈发展的基础是统一市场建设,统一市场建设必然有助于都市圈发展。因此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都市圈要素自由流动。大城市的集聚还有空间,中小城市的活力还需要培育,不宜匆忙地划定都市圈的边界,走到原先的行政切割的老路上去。当前,尤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1.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 2.城乡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3.房地产调控制度改革; 4.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改革;5.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模式改革;6.科技协同平台创设改革;7.多元主体培育及治理体系改革。 总的来说,都市圈发展是中国未来30~50年的大势。都市圈对于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作用重大,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压舱石”作用。都市圈发展的引力、拉力、压力、动力正在形成。都市圈意识比简单的再切一刀的规划更加重要。当前正在兴起的轨道交通投资热潮,将引领都市圈新一轮发展,有可能奠定未来都市圈的大格局。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等应围绕都市圈展开。都市圈发展需要集成式改革创新; 同时集成式创新的最佳空间就是都市圈。 本文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冯奎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责任编辑:admin) |